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傲轩小说网www.axxsw.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可裁,官不可不做,曾国藩在领兵作战时,一
再请求回家为父母服丧终制,而战事终了后,何以从不提及
此事,这点仍和他的忧畏有关。
曾国藩在削平太平天国之乱后,皇帝封他为一等毅勇
侯,世袭罔替。他是事实上的湘军领袖,凡是湘军出身的将
领,无论是执掌兵权抑或出征疆场,都视他为精神上思想上
的领导者,而湘军在裁遣之后,被裁者多至数万,功名路
断,难免有很多人感到心情不满。
曾国藩如果在此时请求解官回籍终老,皇帝当然不能不
接受他的要求。但如他在回到乡间之后,以一个在籍乡绅的
地位,忽然为一群图谋不逞之人所挟制,并奉之为领袖人
物,即使曾国藩知所自处,而对清朝政府来说,也仍然不是
保全功臣之道。如果清政府怀有过人的恐惧,以曾国藩之辞
卸官职,正表示他有不愿继续为朝廷效力的意愿,那就更容
易发生不必要的猜忌了。
所以,曾国藩在此时一方面自动解除兵柄,一方面更留
在两江总督任上继续为清政府效力,决不轻言去留,无疑正
是使清政府绝对感觉放心的最好办法。试看他在两江总督任
内因奉旨剿捻而不以劳苦为辞,逢到军事失利,立即趁机推
荐李鸿章自代。亦无非仍是远权势而避嫌疑的做法,不过在
表面上不太显露痕迹而已。至此,我们当然要相信曾国藩之
功成不居与远嫌避位,正是他的一贯作风了。
有人说曾国藩真是“老谋深算”,可是
他们哪里知道其中所藏的风险,这个“戏”
必须演好,否则以慈禧太后的心计,曾国藩早
“人头落地”了,曾国藩的高明实在让人叹服不已啊!
成功语录:仆辛苦多年,何必于晚节意,此一官致损扔望,从此不居权要之任,或可保全未路耳。
五、劝弟解甲,福禄同享
亲情是每一个人都有的情感,中国是最重视亲情的
国家之一。封建社会中,家族更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
元。曾国藩一生尽管对家族的成员严格要求,但仍然
为亲情所困。
曾家世代务农,远祖曾居江西,后至衡阳,明末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