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轩小说网

字:
关灯 护眼
傲轩小说网 > 莱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 > 第7章

第7章(2 / 2)

家人有过,不宜暴怒①,不宜轻弃②;此事难言③,借他事隐讽④之;今日不悟⑤,俟⑥来日再警之⑦。如春风解冻⑧,如和气消冰⑨,才是家庭的型范⑩。

【注释】①暴怒:马上生气。暴,粹也。②轻弃:轻易放过。③难言:开口。④隐讽:委婉托劝谏。⑤悟:觉、了解自己。⑥俟:待,等候。⑦警之:劝告他。警,作动词告解。⑧春风解冻:和暖的春风溶解冰冻的积雪。⑨和气消冰:温暖的阳光消溶冰雪。⑩型范典型模范。

【译文】家人有了过失,不应马上生气,不应轻易放过;如果所犯的过失不能直说,必须借事物来比喻劝戒;如果他当时还不会有所觉悟,等到时机适宜时再加以劝告。要如春风的自然解冻,要如阳光的自然消冰,才是一个模范的家庭。

【评析】齐家要先具有爱心和耐心。一般人对财物大都深具爱心,而在追求的过程之中,更具有无比的耐心,而对骨肉反而没有爱心和耐心,就是把骨肉当作比身外之物还不如了。

而从正面来看,骨肉有了过失,乃是家长平日教导无方,自己不以更大的爱心和耐心来加以感化,扪心自问,说得过去吗?

能彻见心性则天下平稳

此心常看得圆满①,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②;此心常放得宽平③,天下自无险侧之人情④。

【注释】①圆满:完满、毫无缺陷。②世界:在此概指大地及大地上之万象言,只有空间义而无时间义。③宽平:宽大安宁。宽,大而有容貌;平,作安宁解。④险侧之人情:人们邪恶不正的情欲。险,邪恶;侧,不正。人情,人的情欲。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译文】这颗心常把万物看得完美,天下自然就没有缺陷的世界;这颗心常把万事放得宽平,天下自然没有邪恶不正的情欲。

【评析】要存赤子之心,不能偏执利害之见。人如能以无邪之心去看大千世界,则花可喜,草可爱,映于眼前的必是一片美景;如用利害之心去看任何事物,则心中必多不平之气,一有不平之气则邪恶之念不知不觉而生,社会自然从此扰攘不已,人生也就不得安宁。

操履不可少变锋芒不可太露

澹泊①之士,必为浓艳者②所疑;检饰③之人,多为放肆者④所忌。君子处此,固不可少变其操履⑤,亦不可露其锋芒⑥。

【注释】①澹泊:谓恬静无为也。汉书叙傅:“清虚澹泊,归之自然。”亦作淡泊。曾植蝉赋“实淡泊而欲兮”。②浓艳者:处身富贵名利之中的人。③检饰:谓行为敛戒也。④放肆者:性情放纵,无所畏惧的人。⑤操履:谓平日所操守及履行之事也。随书炀帝纪:“操履修洁。”陆游诗:“岂惟能文件,实亦坚操履。”⑥锋芒:一作锋铓,刃端尖锐处,亦以喻人之锐气。孟郊诗:“慷慨丈夫志,可以耀锋铓。”后汉书袁绍传:“瓒亦枭夷,故使锋芒挫缩,厥圆不果。”三国志魏志程晓传:“小人畏其锋芒,郁结而不果。”

【译文】恬静无为的人,一定被那些置身名利场中的人所猜疑;行为谨慎的人,一定被那些无所不为的人所顾忌。君子如处身在这样的环境,当然不可以稍微改变他的操守,也不可以显露他的锋芒。

【评析】淡泊之士为名利场中之人所疑,检饰之人为放肆之徒所忌,乃必然的现象,这道理如同忠良之士会被奸佞之徒陷害。不过,人之所以为人,乃在有不可移易之志;小人自小人,君子自君子,只要不太过标榜,自可不受猜忌祸患。

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

居逆境①中,周身皆针砭药石②,砥节砺行③而不觉;处顺境④内,眼前尽兵刃戈矛⑤,销膏靡骨⑥而不知。

【注释】①逆境:不顺遂的境遇。②针砭药石:古人治病方法之一,是用石针刺皮肉。治疗疾病之诸品物曰药;药有用石者皆称石,在此即砭、石针。③砥节砺行:砥节,节操纯正;砺行,修养品行。④顺境:安乐的境遇。⑤兵刃戈矛:四者皆兵器,兵器乃不祥凶器。⑥销膏靡骨:即穿心腐骨。膏,心下微脂。

【译文】处在不顺遂的境遇之中,四周都是锻炼的良方,会不知不觉地成就了纯正的节操,修养了品行;处在顺遂的境遇之内,眼前都是凶险的兵器,会不知不觉地穿心腐骨。

【评析】由于人生一方面不能免于忧患,一方面常为忧患所打败,所以这本书上说到人生忧患的哲理不少。如果我们以老生常谈来看,不只有负作者本人的苦心,甚至还会使自己在逆境之前低头。这里所讲的是在告诉人逆境正所以磨炼人生,不足为忧;

顺境正所以腐蚀人生,不足为喜,意思和他处相近。

富贵而恣势弄权乃自取灭亡之道

生长富贵丛中,嗜欲①如猛火,权势②似烈焰。若不带些清冷气味③,其火焰不至焚人,必将自烁④矣。

【注释】①嗜欲:亦作嗜欲,谓耳、目、口、鼻等之所欲也。吕氏春秋仲忧:“退嗜欲,定心气。”②权势:权位势力。③气味:志趣。④烁:灼。晋书戴洋传:“金火相烁。”

【译文】生长在富贵环境里,嗜好有如炽猛的大火,喜欢权势好像浓烈的火焰。如果没有一些清凉冷淡的兴趣,那股烈火就算不至于烧到别人,也一定会灼了自己。

【评析】环境影响人至深且钜,所谓染于黑则黑,染于白则白;尤其人大多有耽于逸乐、爱好名利之心。富贵一向是人所求之不得,生长在富贵环境中的人,对于富贵的亲念,往往比一般人浓烈;更容易陷入隐藏在富贵之后的危境,如果没有“富贵不能淫”的操持,自然非常容易引火**。

精诚所感金石为开

人心一真①,便霜可飞,城可陨②,金石可镂③。若伪妄④之人,形骸徒具⑤,真宰⑥已亡,对人则面目可憎⑦,独居则形影自愧⑧。

【注释】①真:自然、不虚假。②陨:毁也。③镂:刻也。④伪妄:虚伪狂妄。⑤形骸徒具:是说空有一具形骸的意思。⑥真宰:即真君,原指主宰万物之天,在此指人心。⑦面目可憎:言面貌丑陋,使人厌恶。韩愈送穷文:“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⑧形影自愧:对着自己的形影,感到惭愧。

【译文】人的心一到至诚的地步,就可使上天为之降霜,城墙为之崩毁,最坚固的金石可以雕镂。人如果虚伪狂妄,就空有一具身体,心已经死去,和人相处会使人感到面貌丑陋,自己独处会对着影子感到羞愧。

【评析】这里引了两个故事。一是“霜可飞”,一是“城可陨”《淮南子》上有如下一段记载:“(邹)衍事燕王尽忠,左右潜之,王系之狱;衍仰天哭泣,天五月为之下霜。”另《古今注卷》中则有如下一段记载:“杞植战死,妻叹曰:‘上前无父,中则无夫,下别无子,是人生之至苦。’乃抗声长器,杞之都城感之而颓。”霜可飞,城可陨,指的就是这两个故事。做人不诚,姑不论使人厌弃,就是自己内心也会有不踏实的感觉,并且时时刻刻总是担心不知是否已被别人看穿。

文章极处无奇巧人品极处只本然

文章做到极处①,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②。

【注释】①极处:至极之处,就是最高的境界。②本然:本然之性,是说人品做到极处乃是本然之性。

【译文】文章做到最高的境界,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只是恰到好处;人品做到最高的境界,没有什么和人不同的地方,只是尽了本性。

【评析】这里讲的是道家思想中的“自然”之道。天地间万物,没有不是自然生成的,承受天地精气的万物之灵——人,做任何事当然必须本着自然之道,不能率先去破坏自然,使万物因而显得不和谐。

明世相之本体负天下之重任

以幻境①言,无论功名富贵,即肢体亦属委形②;以真境③言,无论父母兄弟,即万物皆吾一体。人能看得破④,认得真⑤,才可以任天下之负担,亦可脱世间之疆锁⑥。

【注释】①幻境:虚空之境也。李峤宣州大云寺碑:“蒙埃尘于梦幻之境,隔视听于神明之域。”②委形:列子天瑞:“舜曰:‘吾身非吾有,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注:“是一气之偏积者也。”意谓吾身之形为天所委,非吾所自有也。③真境:超越一切物相,物我合一的境界。④破:穷尽。⑤真:真切。⑥疆锁;汉书叙恃:“击名声之疆锁。”注:“疆如马疆也。”白居易诗:“身去疆锁累。”按疆锁本以系马,因以喻人事相牵也。

【译文】从虚幻无常的境界来说,不论功名富贵,就四肢躯干也不是自己所有的;从超越物相的境界来说,不论父母兄弟,就是天地万物都是和自我一体不分的。人能够看得破,认得真,才可以担起拯救世人的重责大任,也才可以罢脱世间的牵绊。

【评析】物欲难真,而世事无常,所以人生是一大苦海。但万物有情,若见本性人,人情诚乃一大乐境。因此,人生若要获得解脱,舍“明心见性、反璞归真”别无他求。万物可以厚生,也可以伤生;在文明高度发展、物质生活高度繁荣的今天,人们要共登福祉,役物而不为物所投,时时保有本真,是第一课题。

凡事当留余地五分便无殃悔

爽口①之味,皆烂肠腐骨之药,五分便无殃②;快心③之事,悉败身丧德之媒④,五分便无悔。

【注释】①爽口:适宜口味。爽,快适。②无殃:就是没有灾。③快心:心里畅快。④媒:居中为介,即媒介。

【译文】适口的美味,都是伤害肠胃、有损精神的毒药,只吃五分饱就没有祸害;得意的事情,都是败坏身家、折丧道德的媒介,只取五分就没有悔恨。

【评析】这里讲的就是儒家最重视的“中庸”之道。凡事不及固然不好,太过了也一样不好。爽口之味于一般爱口腹之甘的人而言,一定要大快朵颐,但这种食物都十分油腻,不易消化,吃多了必定有损人体器官及新陈代谢,非养生之道。而“乐板生悲”,人在得意的时候,心神一定是浮动的,对人对事再不把易持,在这种状态中随时会有意外发生,不然就因过度兴奋、失去理智行事走了样。

忠恕待人养德远害

不责小人过①,不发人隐私②,不念人旧恶③。三者可以养德④,亦可以远害。

【注释】①不责小人过:不责备小人的过失;小人,在此不一定指没有道德的人,应作广义的小人解,就是凡人。②隐私:不愿叫人知道的私人秘事。③旧恶:谓已往之过失也。论语:“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④养德:修养德性。

【译文】不要责备小人的过错,不要揭发他人的私人秘事,不要记住别人已往的过失。这三样可以修养德性,也可以远离祸害。

【评析】立身要恕道存心,慎于开口。朋友有规过之义,指的是彼此深交的朋友,对寻常朋友还谈不上规

过,因为这就是交浅言深,交浅言深必无善果,即使不是马上引起对方怨恨不满,在自己而言也是失言。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隐私,一旦被人揭发,其痛苦、愤怒是一定的,这只要自己能设身想想就可以知道;而且揭人隐私更是一种没有道德、失去人格的事,若再加上对方失去理智的报复,那真是不堪想像。至于不念旧恶,也是做人最基本的道理。往昔已矣,追之何益?一旦对方恼羞成怒,一样会有不堪想像的后果。所以说,这三者可以修养德性,远离祸害。

持身不可轻用心不可重

士君子持身不可轻①,轻则物能挠我②,而无悠闲镇定之趣③;用意不可重④,重则我为物泥⑤,而无潇洒活泼之机⑥。

【注释】①轻:卑;卑下。②挠我:扰我。挠,扰也。③趣:兴味。④重:深的意思。⑤泥:糊合,在此引申作陷解。⑥机:生机。

【译文】读书明理的人,持身不可轻躁,轻躁就能被外物困扰,就没有悠闲静定的趣味;用心不可深密,深密就会使自己受到外物的束缚,就没有活泼潇洒的生机。

【评析】人的意志可以承受天地的重压,而思虑却会山穷水尽。这话虽然不易三言两语解释清楚,但我们却可以从自己身上得到证明。当人在承受外物的诱惑,恍恍惚惚的时候,一念以为不能因此丧失人格,原已动摇的心就立刻转为坚定;而当处心积虑想要求取外物时,却不一定能够得到。因此,人与其凡事讲求思索,上下其心,不如先定住意志,从稳重之中发展。

人生无常不可虚度

天地有万古①,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幸生②其间者,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亦不可不怀虚生③之忧。

【注释】①万古:指永远、长久。②幸生:幸而生存。③虚生:虚度一生,无所作为的意思。

【译文】天地是万古不变的,人的这一身却不可再得;人的生命最多只有百年,日子很容易就过去。幸而生存在天地之间的人,不可以不知道生命的乐趣,也不可以不抱着虚度一生的忧虑。

【评析】人要及时把握自己,使人生过得充实。生命有限,而生生之德无穷;百年一瞬,而精神可以万古常新。人既然生长在世俗之中,当然就不能免于世俗之念,但这一身却另有可与宇宙同其终始的精神,岂可随便弃置,使自己变成行尸走肉?

德怨两忘恩仇俱泯

怨因德彰①,故使人德我②,不若德怨之两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③。

【注释】①彰:明显。②德我:对我感恩。德,在此作动词,感恩的意思。③泯:灭,消灭。诗大雅:“乱生不夷,靡国不泯。”

【译文】怨恨往往因为善行而明显,所以让人感恩于我,不如让人恩德、怨恨两者都忘记;仇敌往往因惠树立,所以让人知道受了恩惠,不如让人恩惠、仇敌都消失。

【评析】对毁誉不要放在心上。人情总是不平,以孔子之圣,孟子之贤,尚且不能免于当时人的议论,何况常人?立身处世但求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旁人的议论大可不必放在心上,做到了,毁誉自然不会聚于一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