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轩小说网

字:
关灯 护眼
傲轩小说网 > 莱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 > 第19章

第19章(2 / 2)

【评析】聪明岂在耳目?实在是在一个心啊!“纩以塞耳,旒以蔽目”,目的是使心不为杂事所干扰,不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上。聪明岂有因外散而失去的呢?聪明的人往往心志专一,如果心志不专一,必然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思而罔然。何况把聪明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又岂是聪明人的作为呢?

耕读原本就不相妨碍,反而有相成之效。只耕不读,造成无识;只读不耕,造成文弱。耕能锻炼身体,读能增长知识,修身养性,有耕有读,才是一个有心有力的人。现在的年轻学子要靠打球来锻炼身体,却未必长久,也无生产可言。倒不如古人寓耕于读,既能天天活动,又可年年生产,来得聪明些。

异端为背乎经常,邪说乃涉于虚诞

【原文】人知佛老为异端,不知凡背乎经常者,皆异端也;人知杨墨为邪说,不知凡涉于虚诞者,皆邪说也。

【注释】异端:不同于一般想法的学说或人。

【译义】人们都认为佛家和老子的学说不同于儒家的正统思想,然而却不知凡是于常理有所不合的,都有背于儒家思想。人们都知道杨朱和墨子的学说是旁门左道,却不知只要内容荒诞虚妄的,都是不正确的学说。

【评析】异端的意思并不涉及正确与否,如伽利略的地动说,为当时教会斥为异端,但后来却获得科学的证明。佛老之说,一为宗教,一为思想,原是人们的自由选择与心证,而所以被视为异端,乃是不为社会既有形态及运行方式所接受。世人视佛教为异端,乃是见小乘出世而寂灭,而不见大乘入世而渡生。黄老之为说,在汉初为极重要的养民之道,迥异于后世谈玄论虚者。事实上,真正的异端往往出于人心错误的认识,凡是不合乎当

时人心正确的认知者,或是不能为人类带来和平幸福的事物,都可视为异端。杨朱与墨子的学说被孟子斥为邪说,说杨朱无君,墨翟无父,殊不知在我们身旁谬误荒诞的事物更多,而我们却受之而不察,岂止是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呢?

亡羊尚可补牢,羡鱼何如结网

【原文】图功未晚,亡羊尚可补牢;浮慕无成,羡鱼何结网

【注释】浮慕:表面上仰慕。

【译义】想要有所成就,任何时候都不嫌晚,因为就算羊跑掉了,及早修补羊圈,事情还是可以补救的。羡慕是没有用的,希望得到水中的鱼,不如尽快地结网。

【评析】任何事只要去做,都没有太晚的时候,只怕无心去做,或是没有改进之心。晚做总比不做好,能改总比不改好。佛家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天无绝人之路,人之言晚言绝,乃是自晚自绝,与事无关。

许多人只看到他人的成功,而未看到他人的努力,只知羡慕嫉妒,而不知及早奋起,这是没出息的举动。别人能做到的事,自己也能做到,事在人为,就看有没有付出相当的努力。否则,徒然站在池边看鱼,流尽江水也是枉然。

道本足于身,境难足于心

【原文】道本足于身,切实求来,则常若不足矣;境难足于心,尽行放下,则未有不足矣。

【注释】尽行:完全。

【译义】真理原本就存在我们的自性之中,充实而无所缺乏,即使不断地追求,仍然会感到不足。外在的事物很难令人心中的欲念满足,倒不如全然放下,那么也就不会觉得不足了。

【评析】儒家讲人本来具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后天的功夫,是使这些良知良能不受蒙蔽而显现出来。佛家讲人都具有佛性,都可以成佛,一切的修行乃在于使我们见到本来面目。这后天的功夫以及修行,容易让人产生错觉,好像是本来不足,所以才有所追求,其实无上的道理只会被蒙蔽,而不会缺乏。禅宗《六祖坛经》中有一则神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在佛家是不被认可为明心见性的一个偈。事实上,镜本来是干净的,尘埃只是幻影而已,自以为不净而不断拂拭,即使镜中尘埃,乃至于山河大地的影像都被拂去,还有一个在拂的影像无法去除,终是一种尘埃之见。世人外求,是情欲放不下;坐禅求空,是法放不下。若能放下,外在情欲不能动,内也不求空寂,就如镜之洁净,一无所染,那么还有什么不充足的呢?

有错即改为君子,有非无忌乃小人

【原文】才觉已有不是,便决意改图,此立志为君子也;明知人议是非,偏肆行无忌,此甘心为小人也。

【注释】改图:改变方向,变更计划。

【译义】刚觉得自己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便毫不犹豫地改正,这就是立志成为一个正人君子的做法。明明知道有人在议论自己的缺点,仍不反省改过,反而肆无忌惮地为所欲为,这便是自甘堕落的行为。

【评析】觉是主动的。一个君子,会主动地去反省他的思想和行为,

只要有一毫偏差,便能立刻觉察,而加以改正,这就是君子之所以为君子的道理。

“人议其非”,是其过错已显现于外,众人都见其错误,则自己不可能不见。然而犹肆无忌惮地胡作非为,这是明知故犯,只有自甘堕落的人才会如此。

我们说任何事要“慎始”,并不仅是指事情的开始要谨慎,要避免犯错,而是指我们心中的一念一怒,要加以明辨。事之错可及人,心之错便损己。佛家也说:“一念可以上天堂,一念可以下地狱。”君子自觉改过,并不在于想上天堂或畏下地狱,而在于自己的良心,良心安者,即在地狱也如天堂。小人之肆无忌惮,不仅为人鄙视,其良心已失,即在人间已沦为禽兽,莫说地狱正等着他去,他的心早巳入地狱了。

外事突来必熟思审处,

家事瑕隙须忍让曲全【原文】凡遇事物突来,必熟思审处,恐贻后悔;不幸家庭寡起,须忍让曲全,勿失旧欢。

【注释】贻:留下。寡起;有了瑕隙。

【译义】遇到突发的事情,一定要仔细地思考,慎重地处理;以免事后反悔;家中不幸起了瑕隙,必须尽量忍让,委曲求全,不要使过去的情感破坏无遗。

【评析】所谓“急者缓之,缓者急之”,又说“欲速则不达”。一件事情突然发生,必然不在我们的预料之内,也不是我们所能熟悉与掌握的,因此,若不明白它的因果,而任意为之,很少不出差错的。既然明白它的因果,而能力尚不足以为之,至少也要把损害降到最低点。绝不能毫不考虑就去做,就像对着大象乱开枪一样,打到却未必打中要害,反而被它踩死了。

而家庭是一个人最宝贵的东西,有什么争执会比自己的父母妻子更重要的呢?争执是一时的,家庭却是长久的,我们忍心为了逞一时之快,而把千年的宝贝给打碎吗?众人在船上争斗,结果将船弄翻,就算被人救起,船已不再是自己的船了。“

退一步,海阔天空”,家庭的事尤其如此。任何事都有调和之道,任何事和谐才是美。

文章是山水化境,富贵乃烟云幻形

【原文】山水是文章化境,烟云乃富贵幻形。

【注释】化境:变化之境。

【译义】文章就如同山水一般,是幻化的境界,而富贵就如同烟云一样,是虚无的影象。

【评析】山水是实景,烟云是幻境;山水不移不变,烟云转瞬即逝。以现实的眼光来看,文章既摸不到,也看不到,不如富贵那般,可触可及。然而以山水比文章,烟云比富贵,确是看到了文章和富贵的本质。

就时间而言,美好的文章,在数千年后仍能唤起人们心灵的感动,就如山水一般,千年不变。而富贵再长久,也不过百年,即烟消云散,垣残瓦摧。就空间而言,文章可以纳无尽的山水于一篇,使我们如临胜境,如历耳目。而富贵却只能给我们一方小小的空间,又须费力去维持,不像文章能让人徜徉其中,而自得其乐,甚至体会到无尽的智慧与生命的契机。所以,以山水比文章,烟云比富贵,实在是恰到好处。

交友淡如水,寿在静中存

【原文】淡中交耐久,静里寿延长。

【注释】淡中:指君子之交淡如水。

【译义】在平淡之中交往的朋友,往往能维持很久。而在平静中度日,寿命必定绵长。

【评析】“淡中有真味”。“淡”与“真”是不可分的,不加任何调味料煮出来的菜,才是真品。又如空气和水,无色无臭,却是我们日常生活所不可或缺的。而所有的刺激都是反常的,短暂的,就如同烟、酒一般,往往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伤害。

交朋友也是如此,只是为了刺激而结交朋友,往往不能长久,因为加了名利的调味料后,这个朋友所见的只有“名利”二字。真正的朋友要能共患难,同舟共济,不计个人得失,同甘共苦,就如空气和水一般,能调节我们的心情和身体,达到良好的状况。它是不夹杂任何因素的,是相互了解的,由于这种淡,所以才能长久。

静是指,心灵之静。心和身是息息相关的,心静自然气平,百脉调和。所谓心静,便是不争名夺利,不为欲望乱了方寸,才能延寿。然而身却要动,身动能使筋骨活络。然而这个动并不违背静的原则,因为心还是平静的,只是使平静的身体不至于停滞,这才是生命活泼的生机。

腹饱身暖人民所赐,学无长进有负人民

【原文】身不饥寒,天未尝负我;学无长进,我何以对天!

【注释】长进:增长进步。

【译义】身体没有受到饥饿寒冷的痛苦,这是天不曾亏待我;若是我的学问无所增长进步,我有何颜面去面对天呢?

【评析】做人要常心存感激,无灾无病,不冻不饥,便是幸福。如果立在这种基础上,还不能力思上进,报答父母,反哺社会,岂不令人惭愧?

一个人在社会上成长,要感谢太多的人,自己的努力只占百分之二,因此,从出生到卓然而立,只有我欠人的,而没有人欠我的,如果再为非作歹,真是枉生为人。

尤其是读书人,所能贡献的便是他的学问,他的知识,如果尚不能在这方面下功夫,使学问增长进步,社会岂不是白养他了吗?更不要论那些以文乱德,混淆视听的人了。

依规做事要知规之所由,

做事遵章莫要依样葫芦【原文】为人循矩度,而不见精神,则登场之傀儡也;做事守章程,而不知权变,则依样之葫芦也。

【注释】矩度:规矩法度。傀儡:木偶。章程:书面订定的办事规则。权变:通权达变。

【译义】如果为人只知按规矩做事,而不知规矩的精神所在,那么就和戏台上的木偶没有两样;做事如果只知墨守成规,而不知通权达变,那么只不过是照样模仿罢了。

【评析】规矩是人订的,一个规矩的订立,必有其意义存在,如果只知规矩而不知本意,往往把本意扭曲了。所谓“礼教吃我”,其罪岂在于礼?实际上是死执教条,失去了礼教的本来精神。傀儡是用线牵动的,只能登场被人牵引着机械地转动几下,而没有自己的主见,它永远不能像活人一般,具有生命和自然的表现。任何一种规矩都有其自然的弹性,能随外在环境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否则只能如木偶,没有真正的生命,徒具外壳而已。墨守成规也是如此。天下事纷纷扰扰,不是任何章程所能概括和适用的。只要在不失大原则的前提下,去完成任务,章程原也不过是为了行事有原则性。每见有人将大部分的时间用在反复讨论如何才能合于章程的会议上,事实上利用这些讨论时间,早可将事情完成了。这就像照着葫芦画葫芦,叫他画个柿子就不会了。其实真正懂得画法和线条的人,有什么不能画的呢?

察伦常留心细微,化乡风道义为本

【原文】郭林宗为人伦之鉴,多在细微处留心;王彦方化乡里之风,是从德义中立脚。

【注释】郭林宗:郭太,字林宗

,东汉介休人。范滂谓其“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生平好品题人物,而不为危言核论,故党锢之得以独免。王彦方:王烈,东汉太原人,字彦方。平居以德行感化乡里,凡有事争讼者,多趋而请教之,以判对错。

【译义】郭太鉴察伦常的道理,往往在人们不易注意之处留意;而王烈教化乡里的风气,总是以道德和正义为根本。

【评析】伦是一种关系,一种相处之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是五种人伦的关系。在现代,君臣则是指国家和个人而言。伦必须出之于内心,因此,必须由细微处着手,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虽有至诚,行之犹恐不及,或不尽合度,何况心有未诚,难免失之乖违。所以,细审内心的至诚,而外不失于,细行,方可以敦睦人伦而无错误。

德以立己,亦以达人。感化一事,首先在于己身足以为人师表,己身之德足以感人化人,己身之义足以教人育人。在王彦方的乡里,有一个人因盗牛被捕而说道:“刑戮所甘,但勿使王彦方知之。”可见王彦方之德已足以使盗匪深具惭心。因此,真正感化人的,不以口,而以行;不由外,而由内。

勿与人争,惟求已知

【原文】不与人争得失,惟求已有知能。

【注释】惟:只要。

【译义】不和他人去争取名利上的成功或失败,只求自己在做事之时增长智慧与能力。

【评析】事情的得失,名利的有无,都是短暂的,而智慧和能力的获取却是长久不变的。然而人们往往着重小处,而忽略了大处。一件事既已了结,其得失就不在成功与失败上,偏偏大多数人只注意这些已经不能更改的事实,甚至拼命去争夺,而失去了获得真正好处的机会。

聪明的人就不会这样,当他完成了一件事之后,首先会想到这件事给了我多少经验和教训。无论是成功或失败,成功必有成功的理由可保存,失败必有失败的教训可吸取,这些才是弥足珍贵的经验。就像一棵果树长成,结出果子时,人们只知食其肉而弃其核,惟有聪明人能去其肉而取其核,依当初种树之法而种之,建立一座结实累累的果园,供大家品尝。

骗人如骗己,人苦我也苦

【原文】天下无憨人,岂可妄行欺诈?世上皆苦人,何能独享安闲?

【注释】憨人:愚笨的人。

【译义】天下没有真正的笨人,哪里可以任意地去欺侮诈骗他人呢?世上大部分人都在吃苦,我怎能独自安享闲适的生活呢?

【评析】天下没有真正的白痴,既然如此,有谁肯甘心受骗呢?又有谁会连续受骗呢?其实骗人的人才是真正的愚人,因为他已自绝于社会,自毁其人格信誉,甚至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若说世上有愚人,那么除了他还会是谁呢?

“世上皆苦人,何能独享安闲”,这是大乘菩萨的胸怀。世间的苦,有身苦,有心苦。鳏寡孤独病老饿死是身苦,而心苦则非身苦所能涵盖,且为一切痛苦的根源。人间种种苦难,无非起于人心的愚痴,人心的贪欲。想到有许多人生活在痛苦中,谁又忍独享奢华安适的生活呢?’只要每个人少几分贪欲心、憎恨心、自私心,多几分同情心、亲善心、布施心,这个世界也就会变得更和谐了。

志不立则功不成,错不纠终遗大祸

【原文】有不可及之志,必有不可及之功;有不忍言之心,必有不忍言之祸。

【注释】不忍言:发现错误而不忍心去指责、纠正。

【译义】一个人有旁人所不能及的志向,必然能建立旁人所不能及的功业。对人对事若发现错误而不忍心去指责、纠正,那么必然会因为不忍心去说而造成祸害。

【评析】同样是立志,也有大小之分。就像是登山,有的人下决心要登上最高的山,有的人却只想攀上丘陵。登大山固然辛苦,只要坚持到底,必能如愿,那种“一览群山小”的境界,岂是登上丘陵的人所能了解的?有些人怕自己达不到目标,所以选择了小志。其实许多事不去做根本不知道自己能否做到,何况人的潜力是开发出来的,现在不能,在面对问题时未必不能。所以,在拿破仑的字典中没有“不可能”这三个字,这是他给自己的信心和期许。

爱之能勿责乎?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无论对人对事都是如此。所以古代的君主要有谏臣,因为国家大事稍有差错,便足以酿成巨祸。而一般人在待人处事,甚至于教育子女上也是如此,切不可碍于情面或因疼爱子女而不指出他们的缺点,要知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船微裂而不补必至沉没。要完美就要指出缺点,要毁坏便隐忍不言。为人子女以及父母者不妨三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