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无私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一心为公,毫无私心。
晋平公在位时,一次,南阳县缺少个县令,于是平公问大夫祁黄羊,谁担任这个职务合适?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
平公听了很惊讶,说:“解狐不正是你的仇人吗?你怎么推荐仇人呢?”
祁黄羊答道:“您是问我谁担任县令这一职务合适,而没有问我谁是我的仇人。”
于是平公派解狐前去任职。果然不出祁黄羊所料,解狐任职后,为民众做了许多实事、好事,受到南阳民众的热烈拥护。
又有一回,朝廷需要增加一位军中尉,于是平公又请祁黄羊推荐。祁黄羊说:“祁午合适。”
平公不禁问道;“祁午是你的儿子,难道你就不怕别人说闲话吗?”
祁黄羊答:“您是要我推荐军中尉的合适人选,而没有问我儿子是谁?”
平公接受了这个建议,派祁午担任军中尉的职务。结果祁午不负所望,干得也非常出色。
孔子听了这两件事,感慨道:“太好了!祁黄羊推荐人才,对外不排斥仇人,对内又不回避亲生儿子,真是大公无私啊!”
大逆不道
“逆”,叛逆,“无道”指不合封建道理。这则成语多指封建专制者对起来造反的人所加的罪名,意为罪大恶极。“大逆无道”也称“大逆不道”。
秦朝灭亡以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有一天项羽在阵前向刘邦喊话,要与他决一雌雄。刘邦回答说:“我开始与你都受命于楚怀王,约定先定关中的为王。但是我先定关中后你却负约,让我到巴蜀去当汉王。这是你第一条罪状。你在去救援赵军途中,杀死上将军宋义,自称上将军,这是你第二条罪状。你违抗怀王命令,擅自劫持各诸侯的兵马入关,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
接着,刘邦又揭露项羽烧毁秦宫、掘开秦皇坟墓,搜刮财物,杀死投降的秦王子婴,活埋二十万秦国降卒,杀害义帝等罪状。在讲到第十条罪状时,刘邦说:“你作为臣子而杀死君王,又杀害已经投降的人,为政不平,对订立的约定不讲信义,为天下所不容,属于重大的叛逆。你犯下如此十条大罪,我兴仁义之兵来讨你这个逆贼,你还有什么面目向我挑战!”项羽听了刘邦的话,气得浑身发抖,命令弓箭手向刘邦放箭。结果,一箭射中刘邦前胸,汉军只好退兵。
大义灭亲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为了维护正义,捍卫国家人民的利益,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使其受到应有的惩罚。
春秋时,卫桓公有个异母兄弟,名叫州吁。他们的父亲卫庄公在位时,对州吁过分溺爱,养成他骄横无理的习气。大夫石碚多次劝说,庄公不理。不久,庄公去世,由桓公继位。州吁时时准备谋杀桓公,夺取君位。他结识了石碏的儿子石厚。石厚本不是好人,专门给他出坏主意。
州吁终于找到一个机会,把卫桓公杀了。州吁自立为国君。封石厚为上大夫。两人非常得意,可是卫国的老百姓都不服他们,诸侯也瞧不起他们,说他们一伙是谋杀国君、虐待百姓的乱党。他们“众叛亲离”,哪里能办国家大事啦!
石厚对州吁说:“我父亲一向受到群众敬爱,我们请教请教他吧!”
州吁就叫石厚去找石碏。
石碏说:“这种大事,如果得到周天子支持,那就不管国内国外,谁也不敢反对了。你们要见周天子,先去找陈桓公,他很得周天子的信任。如能得到他帮忙,总会有办法的。”
两人便带着礼物到陈国去。想通过陈桓公去见周天子。可是他们不知道,这时,石碏已赶快写了一封信给陈桓公。信中说:“我们卫国是个小国,我的年纪老了,不中用了。州吁、石厚这两个人,是杀害我国国君的罪人,无论如何请帮我除掉他们。这样州吁和石厚一到陈国,就被逮捕。卫国派了执行官去陈国,把州吁处死。
当时,卫国的大臣们认为:石厚是石碏的儿子,应该从宽处理,杀了首恶也就算了。可是石碏坚决不同意。他说:州吁干的许多坏事,都是石厚主谋。便派家臣去陈国,把石厚杀死。
左传的作者在记录了这段史实以后,称赞石碏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为“大义灭亲”;“大义灭亲”就作为一个成语流传了下来。
箪食壶浆
箪:盛饭的圆形竹器。壶:盛水的一种器具。浆:米汁。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老百姓用各种食品犒劳军队。
战国时期,七国纷争,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公元前三一三年,燕王哙把燕国的国政交给相国子之,将军子被、太子平等不服想杀掉子之。
子之率军反攻,杀了子被和太子平,燕国大乱,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于是,齐**队趁着这有利时机,取得了燕国百姓的支持,只用了短短五十天的时间,就一举击败了燕**队,攻占了燕国的大部分领土。齐宣王很得意,想借这机会完全占领燕国,于是,他对孟子说:“有人劝我占领燕国,而有人不同意我占领燕国
。我想,燕国并不比我们弱小,我们在这么快的时候内就取得了胜利,光靠人的力量是不行的,这恐怕是天意吧!看来,天意是要我们吞并燕国,如果我们不这样做,上天恐怕要降下灾祸惩罚我们。我想,我们还是彻底占领燕国吧。你认为怎么样?”
孟子听了,回答说:“占领不占领燕国,要看燕国老百姓是否欢迎我们。如果他们欢迎我们,那么可以占领。古人也有这样做的,武王灭商就是这样。如果燕国百姓不欢迎我们,这就不能占领。古人也有这样做的,文王不灭商就是这道理。现在,燕国老百姓用箪盛着吃的,用壶装着喝的,来欢迎齐国的军队,这还能有别的原因吗?无非是想结束原先那种水深火热的沉重日子。如果您占领了燕国,使水更深,火更热,老百姓就会逃避这更为痛苦的生活,离您远远的,那么即使你占领了燕国,也是不会长久的。”在这个故事里,还引申出“水深火热”这个成语,比喻人民生活非常痛苦,无法生活下去。
箪食瓢饮
“箪”,盛饭的竹器。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生活的清贫。
孔子一生共收了三千多名学生,其中得意门生有七十二个。而在这七十二人中,他最喜爱和器重的是颜回。
颜回对孔子十分尊敬。他对孔子的教诲身体力行,有了错误就努力改正,从不再犯第二次。孔子曾经说过:“自从我收了颜回这个学生,其他的学生对我更亲了。”
有一次,孔子带着一些学生周游列国,在路过匡邑的时候,突然遭到匡人的围困。颜回和其他几个跟着孔子一起周游的学生被冲散了,等到危险过去,颜回赶到孔子身边。孔子说:“颜回,我以为你已经死了呢!”颜回认真地说:“先生在,我做学生的怎么敢死呢!”孔子听了非常感动。有一次他问颜回道:“颜回,你家里穷,房子也小,为什么不去求个一官半职呢?”颜回回答说:“学生有些薄田,虽然收入不多,但吃穿已经够了,而且还有琴瑟可以娱乐。只要能学到老师的道德学问,何必出去做什么官呢?”
听了颜回的回答,孔子感叹地对学生们说:“颜回吃的是一竹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那么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忍受不了,他却十分乐观。他真是一个贤德的人呀!”
当局者迷
唐朝的大臣魏光上书唐玄宗,要求把唐初名相魏征整理修订过的《类礼》(即《礼记》)列为经书,也就是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玄宗当即表示同意,并命元澹等仔细校阅一下,再加上注解。
不料,右丞相张说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他说,现在的《礼记》是西汉戴圣编篡的本子,使用到现在近千年;再说东汉的郑玄也已加了注解,已经成为经书,有什么必要改用魏征整理修订的本子呢?玄宗觉得他说得也有道理,便改变了主意。但是元澹认为,本子应该改换一下。为此,他写了一篇题为《释疑》的文章表明自己的观点。
《释疑》是采用主客对话的形式写成的。先是客人问:“《礼记》这部经典著作,戴圣编篡、郑玄加注的本子与魏征修订的本子相比,究竟哪个好?”
主人回答说:“戴圣编篡的本子从西汉起到现在经过了许多人的修订、注解、互相矛盾之处很多,魏征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素而重新整理,谁会想到那些墨守成规的人会反对!”
客人听后点点头,说:“是啊,就像下棋一样,下的人反倒糊涂,旁观者却看得很清楚。”
党同伐异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纠集同党,攻击异己。
公元一四一年,刘彻即位,史称汉武帝。他当政的第二年就下了一道诏书,命朝廷大臣和各地诸侯王、郡守推举贤良文学之士。诏书下达后不久,各地送来了一百多个有才学的读书人。武帝命他们每人写一篇怎样治理国家的文章,其中有个名叫董仲舒的文章写得不错,武帝亲自召见他两次,问了他不少话。董仲舒回话后,又呈上两篇文章,武帝看了都非常满意。
董仲舒的三篇文章,都是论述天和人的关系的,所以合称为《天人三策》,又称《举贤良对策》。其**扬的理论,叫做“天人感应”。这种理论把封建统治尤其是皇帝的权力神化:谁反对皇帝,谁就是反对“天”,就是大逆不道。
为了贯彻这种理论,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了三项建议:一是将诸子百家的学说当作邪说,予以禁止,独尊孔子及其儒家经典,以通过文化上的统制,达到政治上的统一。这就是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是设立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三是网罗天下人才,使他们忠心耿耿地为朝廷服务。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非常合乎武帝一统天下的心思。他亲政后,就设置了专门传授儒家学说的五经博士,向五十名弟子讲述《诗经》、《尚书》、《易经》、《春秋》等五部儒家经典。这些弟子每年考试一次,学通一经的就可以做官,成绩好的可当大官。后来,博士弟子人数不断增加,最多时达三千人。
到汉宣帝刘询当政的时候,儒家思想已经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儒家
学说更是盛行,刘询自己也让五经名儒萧望之来教授太子。但由于当时儒生对五经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宣帝决定进行一次讨论。
公元前五十一年,由萧望之主持,在皇家藏书楼兼讲经处的石渠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儒生们把和自己观点一样的人作为同党,互相纠合起来;而对观点不一样的人,则进行攻击。为此,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的作者在评述这一现象时,把它称为“党同伐异”,也就是纠合同党攻击异己。
当务之急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当前应该做的事情中最急需办的事。
有一次,孟子的弟子问起,现在要知道和要去干的事情很多,究竟应该先知道和干些什么。孟子回答说:“有智慧的人无所不知,但要知道当前应该做的事中最急需要办的事,而不要面面俱到。比如仁德是人们无所不爱的,但应先爱亲人和贤者。又比如古代的圣主尧和舜,尚且不能认识所有的事物,因为他们必须急于了解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尧舜的仁德也不是爱一切人,因为他们急于爱的是亲人和贤人。”
接着,孟子又从反面来回答这个问题:“父母死了,不去服三年的丧期,却对服三个月、五个月丧期的礼节很讲究;在长者面前用餐没有礼貌地狼吞虎咽,咕咚咕咚地喝汤,却去讲什么不能用牙齿咬断干肉等等,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道当前最需要知道和干的是什么。”
呆若木鸡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呆得像木头雕成的鸡一样。后形容呆笨或因惊讶、恐惧而发楞的样子。
周宣王姬静是个好大喜功的君主,曾经
多次出兵去攻打北方的少数民族。公元前七八九年,他又率领军队在千亩同姜戎发生激战,结果吃了败仗,损失惨重。为了扩充兵力,他下令在太原地区调查百姓的户数,准备征兵再战,大臣仲山甫极力劝谏,他根本听不进去。
宣王有一种特殊的爱好,就是喜欢看斗鸡。他让太监们养了不少精壮矫健的公鸡,退朝以后经常到后宫的平台上看斗鸡取乐。时间一久,他发现无论哪一只勇猛善斗的鸡都没有常胜不败的,因而心里总感到不满足。
后来,宣王听说齐国有个叫纪渻子的人,是位驯鸡能手,就派人把他请到镐京(西周都城),要他尽快训练出一只常胜不败的斗鸡来。纪渻子从鸡群中挑了一只金爪彩羽的高冠鸡。在关进屋子驯鸡以前,他请宣王不要随便让人去干扰他。
十天以后,性急的宣王等不及了,叫人去问纪渻子:“鸡可以斗了吗?”纪渻子说:“不行,它还非常骄傲恃气。”
又过了十天,宣王再叫人去问,纪渻子说:“不行,它听到声音,或看到什么影象,还会敏捷地作出反应。”
又过了十天,宣王实在等得不耐烦了,就把纪渻子召来亲自问他,纪渻子仍然说:“不行,这鸡还会怒视而盛气。”
宣王感到有点疑惑不解,说:“怒视而盛气,不正是勇猛善斗的表现吗?”
纪渻子笑了笑说:“陛下过去养的哪些勇猛善斗的鸡,有哪一只是常胜不败的呢?”
又过了十天,纪渻子主动跑来对宣王说:“差不多了。现在这只鸡听到其他鸡的叫声,已经毫无反应,精神处于高度凝寂的状态,看上去就像木鸡一样。别的鸡见了,没有一只敢跟它交锋,只好回头跑掉。”
道不拾遗
遗:丢失的东西。道路上有遗落的东西,却无人拾捡。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人民生活富裕,社会风气良好。
商鞅,原名卫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他在秦孝公时任秦国的宰相,因功劳显赫而封赐商地十五邑,故称商鞅。
商鞅年青时代就喜欢刑名之学(古代研究以法治国、赏罚分明的学问)。他之所以会到秦国去任宰相,完全是出于逃生。那时,他的父亲卫叔痤在魏国当宰相。有一次,卫叔痤病重,魏王来探望。魏王问卫叔痤:“如果你的病难以治愈,朝廷中有谁能代替?”叔痤说:“我儿子卫鞅可以代替我。”想不到,魏王不是个喜欢以法治国的人,所以,对叔痤的荐举自然不高兴。叔痤望着魏王不悦的脸色,心里明白了许多,为了表示自己对魏王的效忠,就对魏王说:“既然你大王不用他,就把他杀了吧!千万不要让他跑到别国去,让别国用他。”卫鞅听到这个消息,就逃到了秦国。
在秦国,秦孝王录用了他。他不断地劝说秦孝王进行治理国家的改革。秦孝王听从了他的建议,任他为宰相。他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废除了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
他坚决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对国家有功,就应该予以奖励。他鼓励耕织,生产多的可免去徭役,他认为,贵族世袭的制度应该废除,应当按军功的大小给予不同的爵位等级,执法应该严明,不讲私情,以法为准。商鞅的变法遭到了贵族势力的反对,但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很快就推行开了。由于商鞅积极地推行变法,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军队纪律严明,兵士都乐意
打仗。民风也变得纯朴起来,社会秩序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秦国一天天强大了起来。
道听途说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在路上听来的话,就在路上传播。现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孔子曾经说过:“从道路上听来了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从道德作风来说是要不得的。”
战国时期,艾子从楚国回到齐国。刚进都城,便遇到爱说空话的毛空。毛空极其神秘地告诉艾子,说有家人家的一只鸭子,一次生了一百个蛋。
艾子不信,说:“不会有这样的事吧!”
毛空说:“那可能是两个鸭子。”
艾子摇摇头:“这也不可能。”
毛空又改口说:“那末大概是三个鸭子生的。”艾子还是不信。“那也可能是四个、八个、十个。”毛空就是不愿意减少已说出的鸭蛋的数目,艾子当然无法相信。
过了一会儿,毛空又对艾子说:“上个月,天上掉下一块肉来,有三十丈长,十丈宽。”
艾子又不信,毛空急忙改口说:“那么是二十丈长。”艾子还是不信。
毛空说:“那就算十丈吧!”
艾子实在忍不住了,再也不愿意听毛空瞎吹了,便反问道:“世界上哪有十丈长,十丈宽的肉?还会从天上掉下来?是你亲眼所见吗?刚才你说的鸭子是哪一家的?现在你说的大肉又掉在什么地方?”
毛空被问得答不出话来,只好吱吱唔唔地说:“那都是在路上听人家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