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子听后,笑了。他转身对站在身后的学生们说:“你们可不要像他那样的‘道听途说’啊!”
上面这则故事出在明代屠本畯编著的笑话集《艾子外语》中,这则笑话故事正好是对孔子所说的“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的注释。
得陇望蜀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得寸进尺,贪心不足。
刘秀打败了王莽,便自立为皇帝。当时,大将军岑彭曾领兵跟随刘秀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很得刘秀的赏识。
刘秀控制了东部地区之后,又转向西进军,并封岑彭为天将军。岑彭随刘秀不久攻下了天水,又与偏将军吴汉把隗嚣围在西城。公孙述听说隗嚣被岑彭和吴汉围困,马上派大将李育前去援救。当时,公孙述的军队驻守在上邽,刘秀因为有事,就派盖延和耿龠留下来包围上邽,自己要回洛阳一趟。行前刘秀给岑彭写了一封信,信上说:“你等到西城和上邽两处攻下来以后,就可以率领军队去攻打四川。”
刘秀向西进军,目的在于平定陇、蜀二地,以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不久,隗嚣和公孙述都被消灭了,刘秀统一全国的目的也实现了。可见在特定的情况下,人是应该得陇望蜀的。
得过且过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过一天算一天。形容胸无大志,敷衍地过日子。
在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着一种名叫五灵脂的中药。它的形状像凝结的脂肪,颜色黑得像铁,气味甘温而无毒,据说服用后能行血止血,治疗多种妇女病和小儿惊风、癫痫等疾病。人被蛇、蝎、蜈蚣咬伤后,也可用它来解毒。这种药既不是生长在地上的植物,也不是蕴藏在地下的矿物,而是北方一种稀有鸟类的粪。它的来历还有一段略带传奇色彩的故事呢!
相传在山西五台山上,有一种形状像鸡的小鸟,名叫寒号虫。古书上又称它为盍旦、曷旦或独舂。它生着四只脚,两只肉翅,不能飞得很远。拉下来的粪像豆子一样大,潮湿时气味臊恶,干结以后变得黑而光润,就是医家所说的五灵脂。
随着一年季节的变换,寒号虫的外貌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在烈日当空、绿树成荫的盛夏,它的周身长满了五彩的羽毛,显得丰润华丽,绚烂夺目。这时,寒号虫就会从林子里飞出来,在阳光下扑打着翅膀,得意地鸣叫:“凤凰不如我!凤凰不如我!”
可是,到了朔风凛冽、雪花飘飞的寒冬,它便落尽了所有的毛羽,变得像只刚出壳的鸡雏,显出一副狼狈寒酸的丑相。这时,它再也不敢飞出林子,只能躲在树丛深处,有气无力地哀鸣:“得过且过,得过且过。”
元末明初的著名学者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记载下这则传说后,深有感慨地说:“当今世界上有些人,并无什么才学与操守,一旦小有成就,便趾高气扬,认为天下再没有人超过自己了;等到稍微碰上一点挫折时,又马上变得像只丧家之狗,俯首贴耳,摇尾乞怜。这种人比起寒号虫来,又有什么两样呢!”
得心应手
本作“得手应心”,后多作“得心应手”。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心里怎么想,手里就怎么做。形容技艺纯熟,运用自如。
相传在春秋时代的齐国,一天,齐桓公正在堂上读书,琅琅的书声不断地传下堂来。蹲在那里忙于制作车轮的工匠轮扁听得有点烦心,就撂下手中的椎子和凿子,走上来问道:“请问您读的是什么书?”
桓公见他冒冒失失的
样子,心里感到不大痛快,但还是回答他说:“我读的都是圣人的书。”
“那圣人还在吗?”
“当然早已死了。”
“哦,人已经死了,那么您所读的,都是古人遗留下来的糟粕罗!”
桓公听他这样唐突自己,不由勃然变了脸色,说:“寡人在这里读书,你一个工匠怎么可以随便议论?我问你:为什么古人遗留下来的话都是糟粕?今天你讲得出道理便罢,要是讲不出道理,我就立即把你处死!”
轮扁举起手来摸了一下胡子,不慌不忙地说道:“大王息怒。臣不过是根据自己制作车轮的手艺谈一点粗浅的想法罢了。譬如用斧子削木做榫头,削得小了一点,放进卯眼就会松滑而不牢固;削得大了一点,就会滞涩而装不进去。必须不大不小,不宽不紧,才能互相吻合,牢不可动。这种技术,得心应手,口里说不出来,但自有奥妙存在其间。我不能用话语传授给儿子,儿子也无法继承我,所以臣到了七十岁还在靠制作车轮混口饭吃。古代圣人的学问中那些精妙独到的东西是无法用话语来传授给别人的,必然随着他们的死去而消失,那么您现在所读的,不是古人无用的糟粕又是什么呢?”
桓公听了,感到轮扁讲得也有一定道理,就没治他的唐突之罪。
得意忘形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得意时,失去了常态。
阮籍,又名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是魏、晋交替时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幼年便失去父亲,家境清苦,勤学成才。阮籍在政治上本来有济世之志,他对执政的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是又不敢明白表示自己的主张,只得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他写的《咏怀诗》八十二首是很著名的。在诗中,他用迂回曲折的语言来表达忧国和避世的心情。
他的好朋友嵇康,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对统治者也抱着轻蔑和厌恶的态度。他们两人特别亲密。但是,对嵇康的哥哥嵇喜,阮籍是很不欢迎的。
据说,阮籍能作“青白眼”。“青眼”就是黑眼,两眼正视,眼球上黑的多;两眼斜视,眼球上白的多,就是“白眼”。阮籍对待不受欢迎的人,就用白眼看他。唐·房玄龄《晋书·阮籍传》说:阮籍母亲死时,嵇喜去吊丧,阮籍就是给的白眼;随后嵇康带着酒和琴来慰问,阮籍就换了青眼。由于有这个故事,后来就产生了“垂青”、“青目”、“青照”等语,意思是请求或感谢别人瞧得起自己。同时,形容轻视就叫白眼,例如“白眼对人”、“遭人白眼”。
阮籍的好朋友,除了嵇康之外,有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自己的侄子阮咸,一共七人,经常聚在一起。他们曾聚在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闲谈、狂饮、作诗、弹琴,高兴时就纵声大笑,不高兴时就痛哭一阵。人称“竹林七贤”。
在七人当中,阮籍大约是最疯疯癫癫,哭笑无常的。但阮籍不论在什么时候(即使在喝得醉醺醺的时候)也保持着一种良好的风度,因此唐·房玄龄《晋书》上说他“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所谓“当其得意,忽忘形骸”,就是“得意忘形”这句成语的来源,是说高兴时失去了常态。我们现在一般多用它来讥讽过分得意的狂
妄态度。
德高望重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道德高,声望重。多用来称颂年老而有名望的人。
富弼,字彦国,北宋洛阳人。他出身贫寒,从小读书勤奋,知识渊博,加上举止豁达,气概不凡,当时有位前辈见过他后,赞叹说:“这是辅佐帝王的贤才啊!”
富弼二十六岁踏上仕途。四十多年里,他对北宋王朝竭诚尽忠,在处理外交、边防、监察刑狱、赈济灾民等事务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断加官晋爵,先后担任过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成为天子倚重、百官景仰的名臣。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北方的契丹国屯兵边境,要求宋朝割让关南的大片领土。朝廷决定任命富弼为报聘使者前往敌营谈判。在交涉中,他不顾个人的安危,慷慨陈词,列举两国数十年来结盟交好的历史,劝说契丹君主放弃割地的要求,成功地维护了本国的利益。他先后两次奉命出使,第一次赴任,正逢女儿得病去世;第二次上路,又闻报小儿子出生,他都没有回家看上一眼。归国以后,朝廷为了褒扬他的功绩,先后授予他枢密直学土、翰林学士和枢密副使等要职,他都谦逊地再三辞谢,不肯就任。
庆历八年(公元一○四八年),黄河在商胡决口,****成灾,河北六七十万灾民仓皇南下,涌向京东地区。当时,富弼正遭到政敌的谗言诽谤,谪官在青州,他在境内腾出公私房屋十多万间来分散安排灾民,并出榜向当地百姓募集粮食,加上官仓中的全部存粮,都运送到各区散发。到第二年,河北麦子大熟,绝大多数灾民都扶老携幼返回家乡,富弼为国家召募到兵员一万多人。民间颂声载道。天子特派使者前来慰劳,并授任他为礼部侍郎,富弼却辞谢说:“这是
臣应尽的职责。”
富弼为人谨恭慈和,即使当了宰相以后,也从不以势傲人。无论下属官员或平民百姓前来谒见,他都以平等之礼相待。神宗熙宁五年(公元一○七二年),富弼年老退休,长期隐居洛阳。一天,他乘小轿外出,经过天津桥时被市民发现,马上纷纷跟随观看,使热闹的一个集市顷刻之间变得空无一人。司马光曾称颂他说:“三世辅臣,德高望重。”这个评价是符合事实的。
滴水穿石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水滴不断地滴,可以滴穿石头。比喻坚持不懈,集细微的力量也能成就难能的功劳。
宋朝时,有个叫张乖崖的人,在崇阳县担任县令。当时,崇阳社会风气很差,盗窃成风,甚至县衙的钱库也经常发生钱、物失窃的事件。张乖崖决心要抓住一个机会,好好刹一刹这股歪风。
有一天,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这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忽然看到一个管理县衙钱库的小吏,慌慌张张地从钱库中走出来。张乖崖急忙把库吏喊住,问:“喂!你这么慌慌张张干什么?”
“没什么。”那库吏回答说。
张乖崖联想到钱库经常失窃,判断库吏可能监守自盗,便让随从对库吏进行搜查。结果,在库吏的头巾里搜到一枚铜钱。
张乖崖把库吏押回大堂审讯,问他一共从钱库偷了多少钱,库吏不承认另外偷过钱,张乖崖便下令拷打。库吏不服,怒冲冲地乱叫:“偷了一枚铜钱有什么了不起,你竟这样拷打我?你也只能打我罢了,难道你还能杀我?”
张乖崖看到库吏竟敢这样顶撞自己,也不由十分震怒,他毫不犹豫地拿起朱笔,宣判说:“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意思是说,一日偷盗一枚铜钱,一千日就偷了一千枚铜钱。用绳子不停地锯木头,木头就会被锯断;水滴不停地滴,能把石头滴穿。
判决完毕,张乖崖吩咐衙役把库吏押向刑场,斩首示众。
从此以后,崇阳县的偷盗风被刹住,社会风气也大大地好转了。
颠倒黑白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屈原是战国时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出身于楚国的贵族之家,年轻时聪明好学,见闻广博,擅长辞令,无论在政治、外交或文学等方面,都有着突出的才能和造诣,因此深得楚怀王的信赖,曾被任命为左徒,负责起草法令和接待诸侯宾客等工作。
屈原所处的地位和取得的成就,使他在楚国的声望日益提高。但是,由于他对内主张改革弊政,对外采取联齐抗秦的策略,触犯了贵族内部腐朽势力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忌恨。因此,他们的代表人物上官大夫靳尚和令尹子兰便互相勾结,不断向楚怀王进谗,恶意中伤和诬陷屈原。久而久之,怀王就对屈原渐渐疏远起来。
公元前三一三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出使到楚国,对怀王说,只要楚国同齐国绝交,秦国愿将商於一带六百里土地割让给楚国。屈原认为这是一场骗局,极力劝谏怀王不要上当,但昏庸的怀王不但不听,而且把忠心为国的屈原放逐到汉水以北。
等到楚、齐绝交以后,秦国立即变卦赖帐,说割让的土地不是六百里而是六里。怀王怨恨秦国食言,重新召回屈原,并出兵攻打秦国,结果遭到惨重失败。后来,秦王又要求讲和,并约怀王到秦国相会。怀王中计前往,进入武关后便遭到扣押,被幽禁了三年,终于病死在秦国。怀王的儿子襄王即位以后,更加糊涂昏庸,对靳尚和子兰言听计从,进一步屈服于秦国的压力。不久又听信谗言,把屈原流放到更遥远的湘水地区。公元前二七八年,秦将白起率军攻破郢都,烧毁楚国先王的陵墓,使无数百姓背井离乡,四出逃亡。屈原在湘水闻讯后,感到无限的哀痛,但他自己负屈含冤,报国无门,只能把满腔的忠诚和悲愤,抒发在回环起伏、激越奔放的诗篇中。在著名的《九章·怀沙》里,他写下了这样两句诗:“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对那些肆意颠倒黑白、葬送楚国的奸佞小人,作了愤怒的鞭挞和控诉。
不久,屈原写下了最后一篇绝命诗《惜往日》,便纵身跳进滚滚的汨罗江,自沉而死。
掉以轻心
“掉”,随便对待;“轻心”,不经意。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对事情采取漫不经心的态度。
公元八○五年,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当司马。在永州司马任上,柳宗元收到一个青年的来信,表示要拜柳宗元为师。这个青年叫韦中立,是一位刺史的孙子。
柳宗元读了这封信,非常感动,便写了一封回信,这就是著名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信中写道:“很久以来,拜师求学的风气已经不再存在了。如今有人收学生教授学问,就会受到各种攻击,甚至被诬蔑为‘狂人’。这种少见多怪的事是常有的。听说蜀地南面雨下个不停,很少有晴天,以致太阳出来,那里的狗就会狂叫。当时我还以为这只是传闻而已。永州从来不下雪,谁知我到任的第二年就下了
大雪。这一带的狗日夜奔跑,对着雪不停地狂叫,直到雪化才停下来。有了这番亲身经历,我才相信从前听到的话并不过分。”
接着,柳宗元又举了一个有关礼节方面的例子:“古代男子二十岁算成年,要举行加冠的礼节,有学问的人对此非常重视。但是,几百年来没有人再举行这种礼节。最后,有个名叫孙昌胤的青年行了冠礼,不料碰了壁。行冠礼的第一天,他和同事们谈起了这件事,同事们都莫名其妙,有的甚至说,你行不行冠礼与我有什么相干,大家听了都哄笑起来。这种现象,和现在人们一听到拜师求学就觉得奇怪是一样的。其实,雪和太阳有什么过错?问题在那些狂叫的狗。行冠礼的孙昌胤没做什么错事,可他的同事偏要嘲笑他。”
下面,柳宗元把笔锋转回到韦中立拜师求学方面来:“在这种风气下,你能拜师求学,使我受到感动,所以愿把我写文章的体会告诉你。我年少时以为文辞好就能写好文章,成人后才知道文章是表达思想、说明道理的,从此再也不单纯去追求形式美了。以后我每次做文章,不敢不经意地随便对待它,而力求像《书》那样朴实,《诗》那样永恒,《礼》那样合理,《春秋》那样是非分明,《易》那样富有变化。这就是我写文章的标准。
韦中立得到柳宗元的指点和启发,写文章进步很快。后来,他中了进士。
倒行逆施
逆:相反,违背;施:作事。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所作所为违反常规,违背事理。现在一般用来表示坚持错误方向,干违背历史潮流的错事、坏事。
春秋末期,楚国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都被楚平王无辜杀害,伍子胥历尽艰险,才逃到吴国,帮助阖闾刺杀了吴王僚,夺取了王位。接着,他又帮助吴王整军经武,使吴国的国势日益强盛。在此基础上,他协助吴王**楚国,不久攻下楚都,楚昭王逃往随国(今湖南随县南)。
伍子胥帮助吴王攻楚的目的,是为了替自己的父兄报仇。现在郢都已被攻下,可以付诸于行动了。
他首先向吴王建议,拆毁楚国的宗庙。大将孙武反对这样做。但吴王贪图楚国的地盘,一心想把楚国灭了,因此接受了伍子胥的建议。
接着,伍子胥请求吴王让他去挖楚平王的坟,以解他心头之恨。吴王说:“你帮了我不少的忙,这种小事你就瞧着办吧!”
但是,伍子胥未能马上找到楚平王的坟。后来在一个石工的指引下才知道了坟的确切地点。可是挖开坟、打开棺材一看,里面只有楚平王的衣冠,伍子胥大失所望。那石工又指点说,这上面的坟是假的,下面的才是真的坟。再挖开一看,果然有楚平王的尸体。
伍子胥一见楚平王的尸体,就满腔怒火,抄起鞭子,一气打了三百下,最后再把头颅砍下来,才解了心头之恨。
伍子胥的好友申包胥知道这件事后,派人送了一封信给伍子胥,指责他这样做太残忍了。伍子胥叫来人回话给申包胥说:“忠和孝不能两全。我好比一个走远路的人,天快黑了,可是路途还很遥远,我已弄得没有办法了,所以才故意干出这种倒行逆施的举动。”
这个“倒行逆施”的人物,最后的命运也很悲惨。他因反对吴王夫差宽容越王勾践,并且要求夫差停止攻伐齐国,遭到夫差冷遇,渐渐被疏远,最后被逼得自杀。
独当一面
当:承担,担当。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独自担当或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
汉楚相争时,汉王刘邦趁项羽率领大军攻打齐王田荣的时候,采用谋士陈平的计策,率军东进,直捣项羽的根据地彭城(今江苏徐州),并很快攻下了彭城。
项羽获悉后,暴跳如雷,立刻率精兵回救彭城,结果,刘邦的汉军被楚兵打得大败,伤亡惨重。
刘邦逃到下邑(今安徽砀山西)才松了口气。他在休息的时候,气呼呼地对张良说:“这次战败,我军损失惨重,现在士气十分低落,我想只要有人能帮我出这口恶气,打败项羽,我愿意把函谷关以东的土地全拿出来封赏给他们,以此来鼓舞士气,你看怎么样?”
张良听了。回答说:“九江王鲸布,作战非常勇猛,他虽然是楚国的将领,但他一向与项羽有矛盾;拥有一万多人马的大将彭越,不久前刚扯起反楚的大旗。这二支力量,大王可派人去和他们联络,和他们联合起来。
至于大王手下的将领,只有韩信能够担负起独当一面的重任。大王如果将关东的土地封赏给他们三个人,使他们全力帮你进攻项羽,那么项羽是一定可以打败的!”
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派人去和鲸布、彭越联系,和他们合力攻击项羽。同时,又重用韩信,派他到黄河以北开辟战场,不久又封韩信为齐王。韩信果然不负刘邦的期望,在和项羽的战斗中接连取得了好几次胜利。
刘邦依靠韩信、鲸布、彭越的帮助,加上萧何为他建立了巩固的后方、张良不断为他出谋划策,刘邦终于取得了汉楚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汉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