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严于律己、宽恕得人
我们常说伟人的人格魅力的力量是巨大
的,一篇演说词或是一句话都能激励
部下义无返顾,勇往直前,曾国藩无论是身处官场,还是行军打仗时刻都显示这种力量。
曾国藩初办团练时,手中无一兵一勇,脚下无一寸土
地,身无一分一文,虽然是个京官,在丁忧平缺其间,实际
上等于个普通乡绅。而当时在湖南,已有江忠源的楚勇,罗
泽南的湘勇和王鑫的湘勇,各有一定的势力。其中江忠源的
楚勇出境至广西,有著名的蓑衣渡之战,后来保卫长沙、转
战江西均有战功。可是,曾国藩却能成为他们的****,
协调各部的行动。后来虽与王鑫关系破裂,也是有多方面原
因的。而且江忠源战死后,接领其部队的刘长佑、萧启江以
及罗泽南战死后,接领其部队的李续宾、李续宜、蒋益沣
等,也都接受曾国藩的指挥调度。在逐渐发展过程中,一些
非湘籍将领也陆续来到曾国藩身边,如满族人塔齐布、蒙古
人多隆阿、河南人李孟群、广东人褚汝航、四川人鲍超、福
建人沈葆祯等。
是什么力量,使这些英雄豪杰仁人志士聚到了曾国藩的
旗下?除以保国安民、维护各教、立志杀贼为目标这个共同
点使他们心心相印外,就是曾国藩的人格力量。这人格力量
产生于他所极力倡导并躯履实践的“诚”、“恕”二字,即
“待人以诚,容人以恕”两条。所谓“以诚恕如天下,则群
伦影从”。
关于“诚、恕”二字,曾国藩说:“驭将之道,最贵推
诚,不贵权术。”又说,“吾辈总以诚心求之,虚心处之。心
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
一日;心虚则不动客气,不挟私见,终可为人共谅。”
“待人以诚”,应该是所有为官为将为领袖者的一项基本
品德。待人以诚,则人也可能待己以诚,这叫做以诚换诚。
即使少数人不以诚待己,也终会遭到輿论的谴责,使之怵然
省悟。如果待人以权术,恃盛气,挟私见,也可能得势于一
时,但最终会遭到历史的唾弃。曾国藩洞悉世情,明彻史
实,深有感情地对诸弟说:“管子云:斗满则人概之,人满
则天概之。余谓天之概无形,仍假手人以概之。霍氏盈满,
魏相概之、宣帝概之;诸葛恪盈满,孙峻概之、吴主概之。
待他人来概而后悔之,则已晚矣!”这真是促人猛省的真知
灼见!
曾国藩所提倡的“恕”,中心内容是《论语》所说的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如果想得到什么,就
要考虑到别人也会想到什么,推己及人。曾国藩说:“人孰
不欲己立己达?若能推以立人达人,则与物同春矣!”反过
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欲人以虚伪待我,我便应不以虚伪待人;不欲人以权
术待我,我便应不以权术待人,如此等等,都是人际关系的
重要原则。
曾国藩说:“圣门好言仁,仁即恕也。曰成,曰荣,曰
誉,曰顺,此数者,我之所喜,人亦皆喜之。曰贫,曰贱,
曰败,曰辱,曰逆,此数者,我之所恶,人亦皆恶之。……
吾兄弟须从‘恕’字痛下功夫,随在皆设身以处地。我要步
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
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今日我处顺境,预想
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有
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惕,常留
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曾国藩强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怨天,不尤人。认
为如果“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
服。……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
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凡不能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的人,最终也不能立己达人,历史上的无数事实充
分地证明了这点。所以,曾国藩一向主张“以能立能达为
体,以不怨不尤为用”。
曾国藩奉行的“待人以诚以恕”的品德集中体现在他正
确地处理与左宗棠的关系上。曾国藩为人拙诚,语言迟讷,
而左氏恃才傲物,自称“今亮”,语言尖锐
,锋芒毕露。左
宗棠则好只比曾国藩小一岁,但他屡试不中,科场失意。蛰
居乡间,半耕半读。咸丰二年,已四十一岁,才由一个乡村
塾师入佐湖南巡抚张亮基,当了个“刑名师爷”。后张亮基
迁为湖广总督,左宗棠于咸丰四年三月又入湖南巡抚骆秉章
幕共达六年之久。曾、左虽非同僚,却同在湖南,常有龃
龉。传说,曾国藩见左宗棠为如夫人洗脚,笑着说:“替如
夫人洗足。”左氏以牙还牙,立即讽刺说:“赐同进士出身。”
有次,曾国藩幽默地对左宗棠说:“季子才高,与吾意见常相左。”把
“左季高”三字巧妙地嵌了进去。左宗棠也绝不示弱,说:“藩侯
当国,问他经济又何曾!”语涉鄙夷,也把“曾国藩”三字
喻尽。这些传之甚广的言谈,或为后代文人编造之辞,不足
为信,但简单的对话,确实反映了左宗棠个性的桀骜。
左宗棠颇有识略,又好直言不讳。咸丰四年四月,曾国
藩初次出兵,败于靖港,投水自尽未遂,回到省城,垂头丧
气
,左宗棠“缒城出,省公(指曾国藩)舟中,则气息仅
属。责公事尚可为,速死非义。公瞋目不语”。意即责备曾
国藩:事情还未到不能办的时候,自寻短见是不当的行为,
何必出此下策。使得曾国藩无言以对。可见其语直,并非没
有情分。而是为主帅打气,敬爱甚切之语。
咸丰七年二月,曾国藩在江西瑞州营中闻父丧,立即返
乡。左宗棠认为他不待君命,舍军奔丧,是很不应该的,湖
南官绅对此也哗然应和。这使曾国藩颇失众望。第二年曾
国藩奉命率师援浙,路过长沙时,特登门拜访,并集“敬胜
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十二字为联,求左宗棠篆
书,表示谦抑之意,使两人一度紧张的关系趋向缓和。
曾国藩的宽宏大度、不计前嫌还表现在他咸丰十年后
(1**0年)对左宗棠的举荐上。在这以前,曾国藩也曾举荐
过左宗棠。例如,咸丰六年正月,曾国藩奏左宗棠接济军饷
有功,因而,朝廷命左宗棠以兵部郎中用。左宗棠性情刚
直,又得罪了不少人,在湖南“久专军事,忌者尤众”,于
是碰上了樊燮事件。樊燮为永州镇总兵,其私役兵弁,挪用
公款,左宗棠为此代巡抚骆秉章拟奏折,谧请将樊燮撤职查
办。谁知樊燮受人唆耸,向湖广总督官文反告左宗棠。官文
这位满族官员较为颟顸,竟将这案子报到朝廷,朝廷因命考
官钱宝青审讯,传左宗棠到武昌对筹。咸丰帝甚至密令官
文,“如左宗棠有不法情事,可就地正法。”此事,京城内外
闻之者莫不震惊。骆秉章与湖北巡抚胡林翼均上疏力辩其
诬。胡林翼的奏折中且有“名满天下,谤亦随之”的话。京
中官员如侍读学士潘祖荫,与左素不相识,也上疏痛陈“天
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官文似不可
“引绳批根”。
在这种情况下,咸丰帝才有“弃瑕录用”的旨意,肃顺
也趁机以人才难得进言。官文接旨后,才不再催左宗棠对
簿,草草了结此案。此案刚发生之时,左宗棠曾写信给友
人,陈述自己的委曲与悲苦之情:“弟性刚才拙,与世多忤,
近为官相所中伤。幸所做之事容易明白,而当轴诸公尚有能
知之谅之者,或可不预世网,然亦险矣!自念草野书生,毫
无实用,连年因叠梓之故,为披发缨冠之举,忘其愚贱,一
意孤行,又复过蒙优奖,名过其实,其遭此谤陷,固早在意
中。特欲借会试一游京师,脱离此席,非敢再希进取,以辱
朝廷而羞当世之士也。”于是,左宗棠辞别骆秉章,于咸丰
十年正月离开长沙。他三月三日到达湖北襄阳,突然接到胡
林翼一封密信,“言念沙者意犹未慊,网罗四布,足为寒
心。”当时,正值襄阳大风雪,左宗棠想跻登庙堂之上,深
感帝乡不可期,拟委身江湖之远,又忧谗畏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