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驾驭下属,以诚待之
君子之道,莫大乎忠诚为天下倡。诚信作为修身的一个要义,切不可有一丝一豪的放松。一语失信,就会招至别人心中的不相任,就会降任自己的品行,甚至可能失去其心。
曾国藩对于驭人之道也有自己的见解,他始终认为
给予部下恩惠是一种方法,但不是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制其心”。
曾国藩认为:人,做出任何决定,采取什么行动,都
要衡量其利害,利则趋之,害则避之。可是,人的认识有
所局限,认为利的未必有利,害的也未必有害。只要能抓
住人们认识上的分歧,向对方陈说利害,指点迷津,使之
趋利避害,加上有理有据,且妙语动人,即便对方是一个
很有主见的人,也不得不折服并最终听命于你。因此,精
通制人攻心大道的曾国藩特别相信,“诱之以利,胁之以
害”这一老祖宗留下来的灵丹妙方,实乃夺心的利器。
一般来说,悍将大多粗鲁、莽撞,要想利用好他们并
非容易的事。但是,悍将的优点是勇敢、不惜力,冲锋陷
阵的时候,还真少不了他们。所以,悍将就像烈马,干起
活来一个顶俩儿。然而要想他们顺顺当当给你拉套,先要
降服他。
那么什么人才能降服悍将呢?有两种人,一种是比悍
将更强悍的人,另一种则是善于夺心,能够让他心服的
人。因为越是骄悍的人,越是讲义气,只要他打心眼儿对
你佩服,关键时刻真敢为你去玩命。
曾国藩手下众多战将,可说骄兵悍将不少,就像在他
家书中所说的那样:李世忠“暴戾险诈,最难驯驭”,是
个地地道道的“悍将”。李世忠本是一员降将,“投诚”六
年,其部下仍旧习难改,桀骜不驯,然而后来却官至一
品,成为曾国藩手下的得力干将,这不能不说曾国藩制人
之术的高超。此外,除了李世忠,其他诸如陈国瑞、鲍
超、李续实这些出了名的“悍将”,也都对曾国藩服服帖
帖,打心里佩服。曾国藩能知人善任,在驾驭部属时,对
待不同类型的人,能用不同的方法区別对待,这是他的高
明之处。薛福成曾说李世忠、陈国瑞在湘军将领中,以
“桀贪骜诈”闻名,而曾国藩对他们仍是“奖其长而指其
过,劝令其改前非,不肯轻率弃绝。”的确如此,曾国藩
的夺心术在他对悍将陈国瑞的制驭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说起这个陈国瑞,原来是蒙古王爷僧格林沁手下的一
员猛将,他从未读过一天书,一开口全是脏话,更不知道
什么德不德,只要他想干的事,就是天塌下来也要办成。
陈国瑞十五岁的时候,在家乡湖北应城投了太平军,
后来又投降清军,被僧格林沁收在帐下。据说他骁勇异
常,有一次打仗时,炮弹击碎了他手中的酒杯,他不但不
躲避,反而抓起椅子,端坐在营房外,高叫“向我开炮”,
使手下都很敬畏他。
要说粗鲁莽撞,僧格林沁比陈国瑞可“悍”得多。传
说僧格林沁是个非常暴虐、狂躁和喜怒无常的人,听手下
人汇报战况也是到处走来走去,赞赏时不是割了大块肉硬
塞进对方的嘴里,就是端一大碗酒硬灌着别人喝下去。僧
格林沁发怒时常用鞭子抽打或冲过去拧对方的脸扯人家辫
子,搞得很多人都难以接受,可这个陈国瑞却对僧格林泌的
“悍”打心眼儿里佩服得五体投地。
僧格林沁死后,曾国藩接替“剿捻”事宜,陈国瑞便
成了他的手下。对于这员出了名的“悍将”,曾国藩觉得
只有先夺其心,让他真心地服从自己,才能在今后顺当地
驾驭他。
在曾国藩“剿捻”之初,认为陈国瑞率僧军残部驻扎
济宁,力量过于薄弱,遂
把淮军的刘铭传部也派到济宁,
驻扎济宁城北的长沟集。陈国瑞向来不把湘、准两军放在
眼里,此次见刘铭传驻扎长沟,十分憎恶,又见刘铭传部
配备着先进的洋枪,早已羡慕不已,遂产生下抢夺的念
头。于是,陈国瑞趁天黑率兵突然越过长沟,见人就杀,
见枪就夺,连杀数十人。刘铭传闻讯后大为恼怒,立即发
兵将陈国瑞团团围住,把陈国瑞的亲兵全部打死,并将陈
国瑞囚禁起来,连饿三天,直到陈国瑞告饶为止。然而,
陈国瑞回去后,来了个恶人先告状,向曾国藩控告刘铭
传。刘铭传自然也不甘示弱。于是,两个人便在曾国藩面
前打起了官司。
曾国藩对于陈国瑞的蛮横、骄纵早有耳闻,今目睹所
发生的恶斗事件,也深怨陈国瑞。于是,曾国藩先以凛然
不可侵犯的正气打击陈国瑞的嚣张气焰,继而又历数他的
种种劣迹暴行,使他知道自己的过错和别人的评价。当陈
国瑞感到灰心丧气,准备打退堂鼓时,曾国藩突然话锋一
转,又“诱之以利”,表扬了他的勇敢、不好色、不贪财
等优点,并告诉他是个大有前途的将才,切不可莽撞行事
自毁前程,使陈国瑞又振奋起来。紧接着,曾国藩又坐到
陈国瑞的对面,像父亲与儿子谈话那样谆谆教导他,给他
订下了不扰民、不私斗、不梗令的三条规矩,一番话说得
陈国瑞心服口服。
但是,陈国瑞恶性难改,好了没几天**病又犯了。
曾国藩看软得不行,便马上请到圣旨,撤去陈国瑞军职,
并剥去黄马褂,责令其戴罪立功,以观后效,并且“胁之
以害”,告诉他再不听令就撤职查办,发往军台效力。
陈国瑞一想到那无酒无肉、无权无势的生活,便立即表示
听曾国藩的话,并在今后的作战中立下不少战功,成了湘
军著名的猛将。曾国藩驾驭下属的技巧此处可略见一斑。
曾国藩是一位秉公办事的人,他不以个人恩怨妨碍人
才的举荐和选拔,反对以出身、资历衡量人,“凡有一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