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长者,断不可轻视。”因为他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
人。对人并不求全责备,而是扬其长、避其短,人尽其
用。左宗棠是一位经世致用的饱学之士,但屡试不第,37
岁时受到一代名臣林则徐的赏识,称其为“非凡之才”。
自不惑之年投入曾国藩幕府,即受到曾国藩的重用,以军
功而跻身官场,并且一跃而成为清廷的重臣,这与曾国藩
的举荐提携是分不开的。然而他二人在处理军国大事上却
经常意见相左。左宗棠傲慢不羁,但曾国藩看人多看其长
处,念其有才,不断栽培他,供给他粮饷,为他的发展创
造条件,使左宗棠充分施展非凡的军事才能。曾国藩胸怀
坦荡,以国家利益为重,珍惜人才,最大限度地使用人
才,使向来不服人的左宗棠内心深处极为佩服,他在一封
家书中说:“我与曾国藩所争的是**与兵略方面的问题,
而不是争权竞势所能比拟的。同时那些心术不正的读书人
对曾国藩妄加评论之词,何不一笑置之呢?”后来,左宗
棠发自内心地评价曾国藩“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
不如。并由衷地感叹说:“君臣朋友之间,居心宜于正直,
用情宜于厚道……并非我从前对他诋毁而现在对他赞誉。”
曾国藩的幕府之中可谓人才济济,他最得意的门生李
鸿章,进士出身,其父做官时与曾国藩过往甚密,因此而
拜曾国藩为师。曾国藩率湘军在江西作战时,李鸿章赶赴
九江湘军大营投奔他,本以为老师定会另眼相待,予以重
用,没想到竟被拒之门外一个多月,其所托之人陈鼐对曾
国藩说:“少荃(李鸿章的字)与老师有门墙之谊,往昔
相处,老师对他甚为器重,现在,他愿意借助老师的力
量,在老师门下得到磨炼,老师何以拒之千里?”
曾国藩冷冷地回答说:“少荃是翰林,了不起啊!志
大才高,而我这里,局面还未打开,恐怕他这样的艨艟巨
舰,不是我这里的潺潺溪流所能容纳的,他何不回京师谋
个好差事呢?”
陈鼐为李鸿章辩解说:“这些年,少荃经历了许多挫
折和磨难,已不同于往日少年意气了。老师不妨收留他,
让他试一试。”
其实身边正缺人手的曾国藩何尝不想接纳李鸿章呢,
而是他深知李鸿章心地高傲,想打一打他的锐
气,磨一磨他的棱角,这正是曾国藩这位老师培养弟子的
一片苦心吧。实际上,独具慧眼的曾国藩当时已经看出了
李鸿章眼光敏锐,头脑清晰,判断问题一针见血,将来一
定大有作为。现在见陈鼐如此说,就同意了。就这样,李
鸿章于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进了曾国藩的幕府。自
此以后,曾国藩对李鸿章的
棱角着意打磨,以使他变得老
成世故,打下立足官场的“基本功”。
曾国藩很讲究修身养性,规定了“日课”,其中包括
吃饭有定时,虽在战争期间也不例外。而且,按曾国藩的
规定,每顿饭都必须等幕僚到齐方才开始,差一个人也不
能动筷子。曾国藩、李鸿章,一是湘人,一是皖人,习惯
很不相同。曾国藩每天天刚亮就要吃早餐,李鸿章则不
然。以其不惯约束的文人习气,而且又出身富豪之家,对
这样严格的生活习惯自然很不适当,每天的一顿早餐实在
成了李鸿章沉重的负担。一天,李鸿章借口头疼没有起床。曾
国藩派人去请他吃早饭,他还不肯起来。谁成想曾国藩竟
然接二连三地派人去催。李鸿章没料到这么点小事竟让曾
国藩动了肝火,便慌忙披上衣服,匆匆赶到大营。他一入
座,曾国藩就下令开饭。吃饭时,众人一言不发。饭后,
曾国藩把筷子一扔,扳起面孔对李鸿章一字一板地说道:
“少荃,你既然到了我的幕下,我告诉你一句话:我
这里所崇尚的就是一个‘诚’字。”说完,拂袖而去。李
鸿章何曾受过当众被训斥的滋味?心里直打颤。从此,他在
曾国藩面前更加小心谨慎了。
李鸿章素有文才,曾国藩让他掌管文书事务,以后又
让他帮着批阅下属公文,撰拟奏折。李鸿章都处理得井井
有条,甚为得体,深得曾国藩的赏识。几个月以后,曾国
藩又换了一副面孔,当众夸奖说:
“少荃天资聪明,文才出众,办理公牍事务最适合,
所有文稿都超过了别人,将来一定大有作为。‘青出于蓝
而胜于蓝’,也许要超过我的,好自为之吧。”
这一贬一褒,体现了曾国藩这位老师的深意。而作为
学生的李鸿章,对眼前这位老师则是打心眼儿里佩服得五
体投地。他对人说:“过去我跟过几位大帅,糊糊涂涂,
不得要领;现在跟着曾大帅如同有了指南针。”
李鸿章作为曾国藩最得意的门生弟子,在老师的细心
打磨与教诲之下,军事政治才干不断提高,后经曾国藩推
荐编练淮军,又调赴上海,不久便升任江苏巡抚,两江总
督,官升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并且掌握了清政府的军
事、外交和经济大权,成为晚清后期举足轻重的关键人
物。
所以说:“驭人之道,攻心为上”,
你想给人钱,钱有尽的时候,给
人官,官有封顶的时候;这些用完了,
你靠什么再驾驭别人呢?只有制服
了别人的心,他才会为你赴汤蹈火而不说“不”字!
成功语录:
驾驭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