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饮湖上初晴后雨》共两首。这是其中的一首。诗
题的意思是,在西湖上饮酒,开始是晴天,后来下起雨来了。②潋
滟(liànyàn练艳):波光荡漾妁样子。方好:正到好处。这
句说,晴天时,湖面波光荡漾,真美妙极了。③空蒙:雨雾迷茫
的样子。亦奇:也奇妙。这句说,雨雾迷蒙的山色也优美得很。
④西子:即美女西施。淡妆:朴素、淡淡的打扮。浓抹:
艳丽的妆饰。这两句说,无论是晴天或是雨天,西湖都很美,就象美
人西施一样,不论装扮得很清淡或是很浓艳,都是适宜的。
【解说】
这是赞美西湖的有名绝句。前两句对仗工整。
第一句写晴景,点明题意的"初晴",第二句写雨色,点明
题意的"后雨"。后两句是写实景引起的联想。作者巧妙地
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把淡妆浓抹形容西湖无论晴雨天都很
美丽。经诗人这样一比,从此西湖又多了一个迷人的称号:
西子湖。最后一句是向来为
人们所称赞的名句。
入直①
周必大
绿槐夹道集昏鸦,敕使②传宣坐赐茶。
归到玉堂③清不寐,月钩④初上紫薇花。
【注释】
①入直:进入皇宫内值班。
②敕(chì)使:宫内侍奉皇帝而传命令之官。
③玉堂:古时翰林院又叫玉堂。
④月钩:弯月如钩。
【解说】
周必大,宋代庐陵人,孝宗时为相,拜益国公。
入直等于今天的值班,不过这是值皇帝办公室的班,这
类诗同"应制诗"是同性质的诗,歌颂封建统治者或感恩戴
德的话,没有多少诗味。不过可以知道古代社会生活的一点
常识。皇帝赐茶,对一个臣子来说,乃莫大的荣幸。难怪这
位受宠若惊的翰林学士感动得夜不成寐了。紫薇花是习惯于
栽在翰林院的一种花,也就是蔷薇、玫瑰、月季之类的花。
因此,古时又称翰林学士为"紫薇郎"。
夏日登车盖亭
蔡确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①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②
【注释】
①屏:屏风。石枕:用石头作枕头。这两句
说,面对着画屏,用石头作枕头,我躺在竹床上看书休息,慢慢地觉
得手倦眼累便把书抛在一边,做了一个很长的午梦。②(莞wǎn皖)
然:微笑的样子。沧浪:指青苍色的江水。这两句说,醒来后
想起梦中的情景,自己也感到好笑;这时附近江中忽然传来渔人吹奏
的几声笛声。
【解说】
蔡确,宋代晋江(今属福建省)人,宋神宗时宰相。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夏日悠闲无事的情趣。诗的
主要内容是写作者枕石而眠,手倦抛书,醒后独笑,静听渔
笛的情景。诗中对环境气氛的烘托,以及对诗人恬适无忧的
心情描绘虽然比较逼真,但全诗的思想内容不深刻。
直玉堂作
洪咨夔
禁门深锁寂无哗,浓墨淋漓两相麻。
唱彻五更天未晓,一墀①月浸紫薇花。
【注释】
①墀(chí):台阶上面的空地。
【解说】
洪咨夔,字舜俞,宋代于潜人,官至翰林学士。
这首诗同前面的《入直》差不多,是抒写自己得意的诗。
静静的夜,宫门深锁,寂然无声。在这样森
严的宫廷里,作
者正在翰林院值班,秉承御旨,挥洒浓墨,草拟拜相的文
告,写了一整夜,把黄麻纸写得满满的。听宫中唱更的人已
唱了五更,天还未亮,自己的任务却已完成,看着一墀月色
寒浸浸地照着紫薇花,就好象自己这个"紫薇郎"也美多
了。”浓墨淋漓"一语现在还可用。
竹楼
李嘉祐
傲吏身闲笑五侯,①西江取竹起高楼。②
南风不用蒲葵扇,纱帽闲眠对水鸥。③
【注释】
①傲吏:官虽不大,但很有骨气。这里是作者自称。
五侯:此处泛指达官显吏。这句说,自己
性情高傲,只想清闲,对于功名利禄、高官厚爵看得十分淡薄。
②西江:泛指江西一带,这些地方多以竹搭楼。这句说,我用江西
竹子建造竹楼,过着安闲的日子。③蒲葵:即葵扇纱帽:
乌纱帽,古代官吏戴的帽子。水鸥:水鸟,生活于水上。这两句
说,暑天不用葵扇,南风吹来凉快得很;有时,脱下纱帽闲眠,与江
上水鸥遥遥相对,心中真有说不完的闲情逸趣。
【解说】
李嘉祐,字从一,唐代任袁州刺史。
作者在诗中写自己任的是清闲的官职,对别人
的高官厚禄和富贵显赫不但不羡慕,而且还持轻蔑的态度,
从而显示自己的孤傲清闲。诗人一开头便点明题旨,接着写
自己喜爱竹楼,暗示与那些达官贵人居住朱门大厦迥然不
同,然后叙述自己在竹楼中所过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全诗用
笔自然,语言浅近。
直中书省①
白居易
丝纶阁②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
【注释】
①中书省:朝廷管理行政的机构。
②丝纶阁:帝王发布命合的殿阁。
【解说】
白居易曾官至刑部尚书,此诗写值班时的冷寂无聊。首
句点出地方,次句写时间,三四句是重点,末句写人与花相
伴,犹如李白"花间独酌"的情景,而包含的意思则不同。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①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③
【注释】
①半亩:这是说面积细小。一鉴开:象一面打
开的镜子。这句说,这半亩大的方塘象打开的镜子一样。②天光:
天色。徘徊:原意是来回移动,这里指不停地浮动。这句说,天色
和云影一起映照在池塘中,不停地浮动。③渠:它,指方塘。
那得:怎么会。请如许:这样的清澈。这两句说,问它为什么
这样清澈见底?那是因为源头上不断有活水流来。
【解说】
这是作者在看书学习中有感而写成的诗。诗人
把书比作半亩方塘,天光云影比作书中的内容。如果写作的
人创作源泉丰富,书的内容就精采深刻,这就如塘水之所以
清澈见底,是因为源头有活水不断流过来一样。由于作者通
过描写具体景物来说理,所以写得很形象,很有诗味。
泛舟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①巨舰一毛轻。
向来②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
①艨艟:即所谓斗舰、大船。
②向来:过去、以往。
【解说】
诗人从"泛舟"中得到启示,或者可以理解为从读书中
得到启示。全诗从"泛舟"的道理,体会到学习的道理,仍
是比喻手法。庄子《逍遥游》里曾说"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摘芥为之舟,覆杯焉则胶,何则水浅而舟大矣",这也就是
春水未生之时,行舟要费很大的气力,而春水既生,就是大
船也轻得象羽毛一样,在中流自在行驶,以比喻客观事物如
未具备一定的条件而勉强去做,就吃力不讨好,等到具备了
一定的条件,就水到渠成,事倍功半了。做学问也一样,功
夫未到而急于求成,结果欲速不达,及至"玩索有得"就自
然而然,"从容中道",不费气力了。
冷泉亭①
林稹
一泓清可沁诗脾,冷暖年来只自知。②
流向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③
【注释】
①冷泉亭一在西湖灵隐寺前。②泓(hóng红):
水深而清的样子,这里指一潭清泉。沁:渗入,凉润。脾:脾
脏。这两句说,一潭清澈的泉水,可以沁润诗人的心脾,年去年来,
或冷或暖,也只自己清楚。③载歌舞:指载歌载舞的船。
回头:回过头来。这两句说,这泉水流入西湖,供达官贵人作享乐
行船之用后,它就不象先前在山早时那么清澈洁净了。
【解说】
林稹(zhǎn),字丹山,宋代人。
这诗是作者观冷泉流向西湖有感而作。诗中
替冷泉可惜,因为它流入西湖之后,就只供那些达官贵人行
船作乐了,这样,也失掉了山泉清洁可爱的本性。作者在这
里借喻有志气的人,不应和南宋小朝廷中那些腐败风气同
流合污。这在当时是很有意义的。
冬景
苏轼
荷尽已无擎①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①擎(qínɡ):向上托、举。
【解说】
冬天来了,荷花谢了,那象雨伞似的荷叶也没有了,菊
花是不怕冷的,但菊花也凋零了,不过尚有斗霜的桠枝。那
么冬天还有什么可看的呢?冬天也有好景,那就是初冬时节
橙黄橘绿这一段时间呵。
这首诗写冬景很有特色。首先选材能集中到一点"橙黄
橘绿"上,然后用荷尽、菊残来作对比烘托,因此重点突
出。昔王维(摩诘)画冬景芭蕉,画得很逼真,但有人觉得
不象平时的芭蕉,重新画过后拿给东坡看,东坡看了说:象
倒象了,可惜不是冬景芭蕉了。这个故事同这首诗使我们悟
出写诗作文选择典型材料的重要。
选材、刻画典型形象不仅要笔墨集中,注重细节的真
实,而且在表意上也很重要:诗人写这首诗是有满腹牢
骚
的,神宗变法,苏轼等一派人受到排挤,好比荷尽、菊残,
但还有傲霜枝,目前还是橙黄橘绿的好景,如果再不珍惜这
仅存的一点人材,待到霜雪飘摇,寒凝大地,就什么也没有
了,国家也就完了。
枫桥夜泊①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②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③
【注释】
①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阊门西七里处。夜泊
:夜里把船停泊在岸边。②乌啼:乌鸦啼叫。江枫:江边枫
树。渔火:渔船上的灯火。这两句说,月亮正在西下,秋霜铺满了
大地,栖宿在树上的乌鸦不时发出啼叫声;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船上
零落的渔火,使人乡思满怀,辗转难眠。③姑苏:今苏州市。寒山
寺:在枫桥附近。因唐初名僧寒山和拾得曾住在此寺而得名。客
:诗人自指。这两句说,在这凄清的深夜里,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
声,清晰地传到船里,使我增添了更多的愁绪。
【解说】
张继,字懿孙,唐代天宝年间进士。他的诗不事雕琢,多采用白描手法,风格清丽自然。
这是一幅极其优美的枫桥夜泊图。近处有江
枫、渔火和夜泊的客船;远处是霜天、乌啼、西沉的残月和
隐约可见的寺庙。全诗形成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立体
画图。作者通过描绘枫桥秋夜的景色,抒发了自己在旅途中
的愁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