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解说】
杜耒(lěi),字子野,号小山,宋代盱江人。
诗的实际主题为寒夜迎客来。故开头一句点明。以茶为
酒,表明"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雅意至情。竹炉(相当于现
在用背篓等装泥做的炉子)言其朴质,汤沸火红之景非常逼
真,似乎目见其色耳闻其声。十四个字写了七件事物,有声
有色。
后二句说寒夜之景:景的特色是月色与寻常不同。为什
么今夜的月亮同以往相比却显得不同了呢?是因为有了梅
花。月光梅影,暗香浮动,月色更清幽,所以不同,这与寒
夜客来有什么关系呢?梅花象征客人的品质,客来了不设酒
而品茶清谈,那么主客之见识和情谊可想而知,是清谈而又
情意契合的。
此诗在描写上用敷陈其事的赋法。在结构上用"突接"
手法。所谓突接法:从表面上看,文章的脉络中断了,前后
不连系,但实际是贯通衔接的。比如这首诗,前二句说寒夜
客来怎么样,后二句突然撇下客来不管却去说月亮、梅花,
后二句与前二句似乎牛头不对马嘴,不连贯了,但它们是连
贯的。第一都是"寒夜"之事,更重要的是梅花和月同客来
有内在的联系,写梅即是写客,暗中呼应,来客和梅花的高
洁写得浑然一体却又不着痕迹。这种联系在散文里用"过
渡"的语句来衔接,诗歌"声律既严,文律不得不宽",容
许省略这种过渡性词句而有最大的跳跃性,造成"横崖断
岭"的形式。这种突接手法修辞上叫"跳眼"。有突出主题
的作用。因为要求读者从表面的不连贯去求诗人的用心,能
吸引人去思考探求,就更能体会诗味。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①百尺楼台水接天。②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③
【注释】
①征雁:由北南飞的大雁。这句说,蝉声没有了,
听到的是大雁雨飞叫的声。②百尺:形容很高。这句说,秋天的晚
上,登上寝楼远望,秋霜和月色交映,象碧波接连着青天一样。③青
女:****是霜神,见《淮南子·天文训》:“青女乃出,以降
霜雪。”素娥:嫦娥,月宫中的仙女。斗:比赛。婵娟:美好
的容态。这两句说,霜和月都不怕冷,它们各自施展本领,正在争妍
斗俏呀!
【解说】
李商隐,字义山,号樊南生,唐代怀州人。诗词藻艳丽,与温庭筠,段成式俱以俪偶相夸,号"三十六体",宋杨大年等仿其诗体号"西崑体。”
这是吟咏霜月的诗。首句以"雁"和"蝉"点
明时令:夏天已经过去,蝉声没有了,听到的是南飞大雁的
叫声,这说明是深秋的节气了。第二句是写登楼远望所见的
景象:长空明净,万里无云,秋霜与月色有如水天一色。这
一句表面是写"水"和"天",其实是写"霜"和"月"。
接着,作者浮想联翩,认为这是青女、素娥不怕寒冷,
各自施展本领,互相竞赛,看谁的容貌美丽妖娆。在这诗
里,作者没有停留在静物的描绘上,而是着重写出由景物引
起的感受,所以把景物写得新鲜动人。
梅
王淇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①。
只因误识林和靖②,惹得诗人说到今。
【注释】
①甘心:即心甘情愿。
②林和靖:宋代隐居的诗人,种梅于孤山,以梅鹤自
乐,有"梅妻鹤子"之说,他的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最得梅花的神趣。
【解说】
首句说梅花品质的芳洁,半点尘埃都不受,真是"度白雪
以芳洁,干青云而直上"(按:今天人们常用的成语"青云
直上",与此意完全相反)。二句承一句铺叙,情愿处于竹
篱茅舍,不羡慕富贵荣华。下二句借林和靖典故,意思推进
一层,说梅花本来是一、二句那样的孤高芳洁的性格,不料
错误地爱上过林和靖,这一下可惹出议论纷纷来了;千百年
来,诗人咏梅者
何其多,没完没了,真是有伤梅花的芳洁
呵。
这首诗一层深一层。开头二句已把梅花的品质写到了最
高的境界,"半点"二字,已把梅花的精神写透,"竹篱茅
舍"补出了安贫乐道的本质,使"半点"二字的精神从正面
落实。到此已"山穷水尽"似乎没有什么可写的了,诗人却
用借宾形主的方法,把诗意推进一层。林和靖的人品是人人
景仰的,要想同他认识还很不容易,可是梅花却以认识了这
样的人为错误,产生悔恨的念头。末句照应首句,诗人的咏
梅,对梅来说,是受尘埃的侵,是对梅花的亵渎。这一意
思,大出人意外,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同时也是诗
人对自己人品的寄托。
按咏梅的诗,确实也多如牛毛,以隐居、孤芳自赏为美
德的看法,也不能一概都认为正确。不过有人说"古之人唯
恐好名,今之人唯恐不好名",虽是愤激之言,但对于不正
常的社会风气,未始不是一种砥砺!
雪梅(二首)
其一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②
【注释】
①降(xiáng详):服输、认输。骚人:这里指
诗人。阁:同"搁",这里作放下解。费:费力。评章:认真思
考,进行评论。这两句说,梅花和雪,互争春色,各不服输,惹得诗
人只好搁下笔来,煞费心思,以便对它们作出公正的评论。②逊:
差、次。这两句说,梅花的颜色,必须让雪三分白,雪的颜色虽白,
却没有梅花那股清香。
【解说】
卢梅坡,宋代人。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想象,拟梅雪争春,互
不相让,为了对它们作出公正的评论,诗人只好放下笔来,
反复思考,通过比较,认为二者不分高低,各有所长。
其二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①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②
【注释】
①精神:这里作神采风韵解。俗:庸俗、粗
俗。这两句说,梅花虽有清香,但没有白雪衬托,就缺少风韵;虽然
有了飞舞着的雪花,要是没有诗人吟诗也粗俗不雅致。②十分春
:十分春色。这两句说,黄昏时诗人写成了诗,天又正下雪,加上
梅花盛开,清香阵阵,这才共同点染成十分春色。
【解说】
作者在前一首诗里,评论梅雪各有所长,但也
各有不足的地方。诗人在这诗里进一步把梅、雪、诗连在一
起说,只有白雪飘舞,梅花喷香,诗人吟咏,三者相映成
趣,相得益彰,才能增添春意,点染成十分春色。全诗构思
新颖,别具意境。
泊秦淮①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②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③
【注释】
①泊:停船靠岸。秦淮:即秦淮河,在今南京市内。这里当时灯红酒绿的场所。
②笼:笼罩。烟和水的颜色是白的,远看好象是烟笼罩着水。月光和沙的颜色也是白的,远看出好象月笼罩着沙。这是互文见义的句法,即"烟"、"月"都笼罩着"水"和"沙"。这两句话,夜晚船停在靠近酒家的秦淮河边,烟雾笼罩着河水,月色映照着沙滩。
③商女:卖唱的歌女。江:指秦淮河。**花:即乐曲《玉树**花》。南朝陈后主(陈叔宝)奢侈荒淫,公元五八九年亡国。后人把他所喜爱的《玉树**花》看作是亡国之音。这两句说,歌女们不懂得亡国之恨,还在对岸酒楼上唱着《玉树**花》之歌曲呢。
【解说】
在一个轻烟笼罩、月色朦胧的夜晚,作者停船
于繁华的秦淮河畔,听见对岸酒楼上卖唱的歌女为唐王朝的
上层统治人物唱《玉树**花》,内心无限感慨而写成这诗。
诗中借南朝最后一个君王陈后主的历史典故,讽喻当时的上
层人物沉溺酒色,
整天过着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表现了诗
人对唐王朝黑暗统治的不满。
题壁
无名氏
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①烧天蓦地空。
争似②满炉煨榾柮,漫腾腾地暖烘烘。
【注释】
①蓦(mò)地:忽然。
②
争似:怎么比得上。
【解说】
这首诗不知作者是谁,故署为无名氏。据《许彦周诗
话》,此诗书于嵩山峻极中院法堂后檐壁间。又云:司马光
用隶书书四字于旁云"勿毁此诗",同时又题"登山有道,
徐行则不困,措足于实地则不危"。据此,司马君实已将这
首诗解得十分透彻。
这首诗的主题大致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变法就要摧毁
一些旧的制度,实施一些新的制度;这在有保守思想的人看
来,政令烦多,乱糟糟的象一团乱茅草一样,这样一团乱茅
草,蓦地烧天蓦地空,会一哄而起,一哄而散,龙头蛇尾,
没有结果。比喻新法实施不彻底。那么该怎么办呢?倒不如
在火炉里塞上一炉树榾拙(俗呼树疙蔸),让它慢慢地燃
烧,火焰虽然不高,却是暖烘烘的,能够持久不灭。
诗的风格,粗犷通俗,艺术手法比喻确切,形象逼真。
回乡偶书①(二首选一)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②。
儿童相见不相识③,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①偶书:偶然地写出来。②乡音:家乡的口音。鬓毛:鬓发。
③识:读入声。
【解说】
贺知章,唐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
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县)人。官至秘书监。天宝初年,
还乡为道士。为人旷达,好饮酒,善书法,工文词,今存诗二
十首。
《回乡偶书》共二首,这是第一首,生动地表达了诗人还
乡时的真实感受。开篇以"少小"和"老大"对举,便点明这
不是一般的还乡,从而赋予了更丰富的含义;接着以最感亲
切的乡音和自身鬓毛的衰落作对衬,表现了久客伤老之情。
末两句拈出一个真实而生动的细节来,寓谐趣于发问之中,
以寄托年老还乡的感慨。
咏柳
贺知章
碧玉①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②。
不知细叶谁裁出③,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①碧玉:碧绿的美玉。这里形容柳枝的鲜嫩新翠和柳叶的色彩光
泽。②丝绦(tāo掏):丝带。这里喻指轻柔的柳条。③出:读入声。
【解说】
这是一首歌咏柳树的咏物诗。先写柳树嫩绿丰满的风
姿,给人们勾画一个总的轮廓。然后从整体到局部,写出早
春杨柳细叶的特征;最后又翻进一层,从咏柳归结出咏春。
全诗不仅富于层次的变化,而且构思精巧,比喻新奇,以充
满生机的形象,唤起人们对生气盎然的自然事物的羡美之
情。
凉州词①(二首选一)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②,一片孤城万仞山③。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④。
【注释】
①凉州词:一名《凉州歌》。乐府《近代曲》名。原是凉州(州治在今甘
肃省武威县)一带的歌曲。唐代诗人多用此调描写西北方的塞上风
光和战争情景。②这一句写远望黄河,似与天边白云相接。按,这
大约是诗人的想象之词,因为玉门关一带并无黄河。又,"黄河"一作
“黄沙","远"一作"直"。就意境而言,用"黄河"比用"黄沙"显得浑远
开阔,但于地理不甚切合。此种现象,唐诗中经常出现。③孤城:指
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部,古时以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
得名。仞:古代计长度的单位,八尺为仞。④杨柳:即《折杨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