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句是说羌笛不须吹奏怨怅别离的《折杨柳》曲,因为玉门关是春风
吹不到的地方。
【解说】
诗题一作《出塞》。这诗用"黄河远上"、"孤城万仞"勾
勒出西北边塞一带苍茫荒远的景象,从而代戍边士卒抒发
苦闷怨怅之情。诗的写法是婉而托讽,意在言外。尤妙在
后二句。明代杨慎《升庵诗话》曾指出本诗旨在"言恩泽不
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但诗里并不直说恩泽不
及于边塞,而是以"春风不度"作比喻;不直说士卒怨别,只
说羌笛吹出哀怨的《折杨柳》的曲调,而这也关涉到了春
风。这种写法能做到曲而有致,情境如画,给人意味深长的
感受。王之涣诗所传甚少,而他的《登鹳鹊楼》和这首《凉州
词》却是千古传诵的名作。按,此诗为《凉州词》之第一首。
芙蓉楼①送辛渐(二首选一)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②。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③。
【注释】
①芙蓉楼:是润州城西北楼,相传为东晋王恭在这里任刺史时所
建。②吴:春秋时国名,后并于楚。故此二句中的"吴"、"楚"是互
文。平明:清晨。③这句用鲍照《白头吟》:“清如玉壶冰"诗,以表明
自己虽被贬谪而心地仍是光明磊落。
【解说】
王昌龄的送别诗多而且好。《芙蓉楼送辛渐》共二首,
这是第一首。诗人在江宁(今南京市)丞任上,他的朋友辛
渐要从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上洛阳,这首诗就是诗人
在润州与友人告别时写的。起句别开生面,抛弃了从送别
之时写起的老例,而是从送别前夕的连江秋雨着笔,因为烦
人的秋雨最能增添离别的愁绪。”吴"字点明地点,关合着
诗题中的"芙蓉楼"。次句写第二日清晨,雨止云收,寒江澄
澈,友人登程。”楚山孤"的"孤"字,既准确地状写了秋雨后
楚山孤峙的情态,又衬托出诗人此时此地难以言表的孤寂
心境。诗人从与朋友握别之地联想到朋友所到之地,然后
进一步推想:洛阳那边的亲友如果问起近况来,可以用"一
片冰心在玉壶"的话来回答。这是巧妙的比喻,委婉地道出
了自己虽因谗言遭到贬谪却始终保持着光明坦荡、廉洁自
守的情操。
唐薛用弱《集异记》载:王昌龄、王之涣与高适有一次到
旗亭(酒馆)饮酒,听歌伶所唱名篇,即有此篇和前一篇。见
出二诗传诵情况。
从军行①(二首选一)
王昌龄
青海②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③。
黄沙百战穿金甲④,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①从军行:乐府旧题。行,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乐府题解》:“《从
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②青海:即今青海省西宁市西面的青海
湖。③这句是"遥望孤城玉门关"的倒文。④穿:穿透,磨破。金甲:
金属制成的战衣。⑤楼兰:汉朝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
治区鄯善县一带。诗中是以汉喻唐,用楼兰借指当时侵扰西北地区
鲜卑族的贵族。
【解说】
王昌龄的《从军行》共七首,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边塞
的士兵生活。本篇原列第四首,写出环境的艰苦、战斗的激
烈,用来歌颂保卫边境的唐代官兵爱国的热情和胜利的决
心。前两句写景:青海上空,战云密布,连雪山也显得暗淡
无光,而遥望玉门关只是一座孤城。后两句言情:先写官兵
百战于黄沙之中,铁甲都被磨穿,以见战争的持久与酷烈。
末句写他们战斗到底的决心和信心。诗写得豪情壮烈,叱
咤威武,所以激动人心。
诗中的青海、玉门,于地理很不关合,意在形容西北战
区的寥廓,不必拘泥地去理解。
大漠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②。
前军夜战洮河③北,已报生擒吐谷浑④。
【注释】
①大漠:广阔的沙漠。②辕门:军营的门。③洮(táo桃)河:在今甘
肃省境内。④吐谷浑(tūyùhún突欲魂):西域鲜卑族古国名,最早领
袖名吐谷浑,建国于洮河西南。这里指其首领。
【解说】
这诗处处洋溢着战斗的豪迈气概和乐观情绪。首二句
写荒原广漠、大风扬尘、日色昏茫、红旗半卷的塞外出征时
景象。后二句说前军夜战,已生俘对方首领,意谓不待全军
到达而已获胜,则其自豪、自得的心情已跃然纸上,呼之欲
出了。”日色昏",点明已近日暮;"红旗半卷"、"前军夜战",
说明是夜袭;"已报",透出胜利之速。诗写得雄浑豪壮,意
气自如。按,此为《从军行》之第五首。
出塞①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②。
但使龙城飞将在③,不教胡马度阴山④。
【注释】
①
出塞:古代一种军歌的题目。汉乐府《横吹曲辞》有"出塞"、"入塞"
之曲。②二句意谓自秦汉以来,明月与关山未变,而万里长征人尚
未归还,亦与当时无异,以兴起下文感慨。按,"秦"、"汉"二字虽分属
“明月"和"关",实则兼指,只是交错成文,叫"互文见义"。③龙城:
应为"卢城",即卢龙县,是唐代北平郡的治所。飞将:指汉代著名将
军李广。《史记·李将军传》:“(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
将军,避之。”这里借"龙城飞将"说明倘有李广为将,边境自安。
④胡马:指匈奴的战马。胡:古代汉族人对北方西方民族的通称。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这里泛指北方具有战略意义的边防
地区。
【解说】
这是一首边塞诗。明月和边关是最容易触发戍卒的思
古和怀乡之情的,所以开篇先从边塞风物写起。次句直承
前面的诗意,表现了对边防士兵的同情。后两句揭出题旨:
在对古代爱国将军思慕和赞叹中,暗寓着对当时朝廷用人
失当和将领无能的不满与讽刺。沈德潜《说诗晬语》说:“秦
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
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防边
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诗以"万里长
征人未还"反衬"龙城飞将",寓情于景,写得含蓄深沉,格调
高亢,不愧是充满爱国精神的杰出诗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①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②处,遍插茱萸③少一人。
【注释】
①九月九日:旧历九月九日是传统的重阳佳节。山东:指华山以东
地区,这里借指诗人的家乡蒲州。②登高:重阳节登高是古代风
俗。③茱萸(zhūyú朱于):植物名,指草决明。古代重
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是一种风俗。《续齐谐记》:“汝南桓景从费长房游
学。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南当有大灾厄,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萸
系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
【解说】
这是王维十七岁时写的一首登临抒怀之作。诗人少年
时代曾经从家乡蒲地(今山西省永济县)出发,游历长安和
洛阳等地,本篇当是他此次出游时所作。首句点明自身的
处境,两个"异"字,见出心情的孤寂;第二句用"倍"字,说明
每逢佳节思亲程度比平素更加深切,表现出佳节思亲的主
题。”佳节"应题"九月九日"。三、四两句是虚写对方的想
象之词。以重阳登高、插戴茱萸的细节描写,表现亲人的思
念自己,而自己的思亲之情也就不言自明了。诗的语言清
淡,语调流畅,情深意浓,写出常人佳节思亲的普遍感情,因
此能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成为历代传诵的佳作。
早发白帝城①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②,千里江陵一日还③。
两岸猿声啼不住④,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①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山上,为东汉初年公孙述占据蜀
地时所建。相传他到这里,见有白龙出自殿前井中,以为是汉代国运
的祥瑞兆头的再现,因此起名叫"白帝城"。②彩云间:谓白帝城高
入云霄。③这句可参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有时朝发白帝,暮
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④啼不住:指猿
声此落彼起,连续不断。从白帝到江陵的沿江两岸多有猿猴栖息。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解说】
诗题一作《白帝下江陵》。评注者多认为它是李白晚年
因永王璘事件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时所作,清代黄锡珪《李
太白编年诗集目录》定为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的作
品。事实上他遇赦时只到巫山,所以我们认为把它定为开
元十三年(725)李白首次离开四川时所作,较为合理。
此诗通过描写由四川白帝到湖北江陵的舟行之迅捷,
表现诗人对壮美江山的赞叹之情。首二句的"朝辞"
和"一
日还",是概说;后二句是具体写:猿啼未止,而万山已过,极
度夸张。啼未止,暗示时间的暂留;万山过,显出空间的遽
变。本诗主要艺术特点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浸
透着诗人真挚的感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全诗用白帝、彩云、
猿声、轻舟、万重山等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景物构成了美
丽而壮阔的画面,借以抒发诗人旅程中油然而生的豪迈喜
悦之情。
清人施补华说:“太白七绝,天才超逸,而神韵随之。如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如此迅捷,则轻舟之
过万重山不待言矣。中间却用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垫
之;无此句,则直而无味,有此句,走处仍留,急语似缓,可悟
用笔之妙。”(《岘佣说诗》)
望庐山①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②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③。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④。
【注释】
①庐山: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南。②香炉:即香炉峰,位于庐山西
北部。③前川:山前的瀑布直泻下来形成的河流。④九天:古
代传说天有九层,九天指天空的最高处。
【解说】
这是李白游览庐山时歌咏瀑布的诗,表现了诗人对祖
国壮美河山的热爱感情。首句未正面写瀑布,点明是在香
炉峰下,日光照射下瀑布周围水气呈现的紫色烟雾,使人产
生香炉焚香、烟雾缭绕、香气氤氲的联想。次句才正面点出
瀑布。因为对香炉峰只是隔川相望,所以说"遥看",切题面
“望"字。这都是实写。后两句以"飞流"、"直下"写瀑布的
两种动态,已经恰到好处,而"三千尺"、"银河落"更是充分
运用了夸张、比拟和想象,极为新鲜、生动。
此诗为描写瀑布的绝唱,苏轼在《初入庐山》诗中写道:
“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对它推崇备至。
望天门山①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②,碧水东流至此回③。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①天门山:在今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
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夹江对峙,形如门户,故称"天门"。
②楚江:即长江。长江中游属古代楚地,故称"楚江"。开:奔流出
来。③这句是说,江水东来,经天门山折向北方流去。
【解说】
这首诗描绘了天门山壮伟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热爱祖
国山河的感情。全诗的内容都是诗人望中所见。首句意同
“浪打天门石壁开"(李白《横江词》)。这句的"断"字,形容
山势峻险;"开"字,表示江面宽展。第二句用长江水势的汹
涌澎湃,托出天门山势的雄伟壮丽,"回"字在于状写东流的
江水至此受山峡的迫促而折流的情状。这句诗所写的景象
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第三句的"相对出",谓青山对峙,互
争雄长,言其高峻。第四句写遥见一叶扁舟从日边而来,行
驶在浮光跃金的江面上,这也正是天门山的奇观。全诗成
功地运用了衬托映带的手法,写得自然浑成,意境开阔,色
彩明丽,收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艺术效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