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阳线:连接神户与下关的铁路,明治三十四年(一九〇一年)开通,原本属于“山阳铁道会社”所有,明治三十九年(一九〇六年)根据日本《铁道国有法》而变成国有铁路。《三四郎》在《朝日新闻》开始连载的时间是明治四十一年(一九〇八年)九月至十二月,当时“关门海底隧道”尚未开通,所以三四郎从九州前往东京的途中,下关至门司这一段应是搭乘联络船。
[2] 章鱼药师堂:指京都的永福寺。
[3] 吴市:广岛县的港湾城市,设有海军工厂,专门制作军舰、机械等。
[4] 旅顺:中国东北辽东半岛的军港。日俄战争的战场。
[5] 新桥:当时东海道线的起点。位于今日东京的港区。
[6] 京都郡真崎村:夏目漱石借用弟子小宫丰隆(一八八四—一九六六)的故乡“福冈县京都郡”作为三四郎的故乡,“真崎村”则为虚构。小宫丰隆对漱石十分崇拜,外号叫作“漱石神社祭司”。他也是《漱石全集》的编撰者,著有《夏目漱石》等大量与漱石有关的著作。日本研究夏目文学的学者一般认为,三四郎这个角色即是以小宫丰隆为蓝本。
[7] 兵儿带:一种男性和服腰带,质地较软,系法简单,通常是居家或休闲时使用。
[8] 葡萄豆:即砂糖煮黑豆,因颜色像葡萄而得名。
[9] 关西线:连接名古屋与三重县四日市的铁路。
[10] 培根(一五六一—一六二六):英国政治家、哲学家。
[11] 飞白布:一种其上有碎白点花纹的布,看来有点像随意擦抹上去的图案。
[12] 襦袢:和服的内衣,形状跟和服相仿,尺寸较为贴身。当时洋服已传入日本,但一般人还是习惯穿和服,却喜欢把洋服的高领白衬衣当成和服内衣穿在里面。
[13] 熊本:旧制第五高等学校在熊本,明治二十九年至三十三年(一八九六年—一九〇〇年),漱石曾在这所学校担任英文教师。
[14] 三等车:当时火车座位当中最廉价的等级。
[15] 子规:指日本著名近代作家正冈子规(一八六七—一九〇二),也是夏目漱石在东京大学的同学。
[16] 樽柿:将青涩的柿子放在制造清酒的木桶里,利用酒精去除涩味,这样的柿子叫作樽柿。
[17] 达·芬奇(一四五二—一五一九):意大利画家、雕刻家、建筑家、科学家,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天才。
[18] 大学:指东京帝国大学。当时所谓的“大学”,专指官立的帝国大学,全国只有东京、京都和东北三地设有帝国大学。而当时的私立高等教育机关虽然名称也叫“大学”,但在学制上只能算是“专门学校”。
[19] 仓库式建筑:日本传统建筑式样之一。最早起源于中世纪,到江户时代才开始普及。仓库式建筑采用土墙,并在墙外敷上石灰,墙壁厚度通常超过三十厘米,有防火、防弹的功能。江户时代最先是把这种建筑当作仓库,后来一般住家也采用这种式样。后发展成富裕阶级的象征。
[20] 洞之峠:京都八幡市与大阪枚方市之间的山顶关卡。一五八二年的本能寺事变之后,明智光秀与丰臣秀吉为了讨伐主君织田信长,在山崎发生激战,当时明智和丰臣都想拉拢筒井顺庆联手攻打对方。传说筒井最终决定保持中立,只站在洞之峠观望双方决战。“洞之峠”一词后来变成“观望形势”“坐山观虎斗”“机会主义”的同义词。
[21] 白衣人与黑衣人:白衣与黑衣的变化似指文明开化的过程中,日本人的服装由颜色黑暗的和服逐渐变成白色洋服。小说里也曾数度提及洋人穿着白色衣裙。另有学者认为,白衣人与黑衣人亦可视为三四郎从乡村刚到大都市,身边事物令他眼花缭乱,整个世界里只能看到黑白两色。
[22] 夏目漱石于明治四十四年(一九一一年)八月发表的演讲稿《现代日本的开化》里曾提出相同的思想。
[23] 理科大学:东京帝国大学理科大学,亦即现在东京大学理学部的前身。
[24] 野野宫宗八:这个角色的原型人物据说是漱石的学生寺田寅彦(一八七八—一九三五)。寺田在熊本第五高等学校就读时,曾被漱石教过,后来成为地球物理学家,并任东京大学教授。深获漱石的信任。
[25] 高等学校:指旧制第一高等学校,跟东京帝国大学相邻,东大位于南北走向的本乡大道的东侧,一高位于大学的北侧,两校之间隔着弥生町大道。
[26] 上野森林:即现在的东京“上野公园”,位于东京大学北侧,江户时代称作“上野山”或“上野森林”,三代将军德川家光曾在此建立宽永寺,成为德川家的家庙。
[27] 福神渍:明治初期东京上野“山田屋”发明的酱菜,以酱油、砂糖等调味料腌制切碎的萝卜、茄子、黄瓜、红刀豆、莲藕、紫苏籽、香菇七种蔬菜。这种酱菜上市后颇受顾客欢迎,并立即被推广到全国各地。因七种材料令人联想到传统信仰的“七福神”,所以被命名为“福神渍”。
[28] 这段关于光线压力的实验和实验室里的情形,夏目漱石是从弟子寺田寅彦那儿听说的。
[29] 工科:东京帝国大学工科大学的简称,现在是东大的“工学部”。
[30] 水池:东京帝国大学校园里的水池,正式的名称为“育德园心字池”,后因小说《三四郎》而一举成名,现在一般称为“三四郎池”。
[31] 赤门:东京帝国大学的南门。原是江户时代加贺藩前田家府第的大门。“赤门”现在已是东京大学的代称,但不是东京大学的正门。
[32] 电灯公司:东京电灯公司成立于明治十五年(一八八二年),但是过了很久以后,一般家庭才开始使用电灯。三四郎的宿舍里点的是油灯,夏目漱石写《三四郎》的时候,家里也还没有装电灯。
[33] 龙田山:位于熊本市东北方。夏目漱石曾在山麓的第五高等学校任教。
[34] 椎树:《三四郎》的时间轴设定跟小说在报上刊登的日期几乎同步。三四郎第一次在池边遇到美祢子的时间是九月上旬。根据石原千秋在《漱石与其三位读者》第一百七十三页解释,椎树的果实成熟应在十月底至十一月,美祢子故意在天气炎热的九月说树上没有果实,显然是故意想引起三四郎的注意。
[35] 本乡:位于东京文京区南部,是日本首屈一指的文教区,从明治时期至昭和时期,许多文人学者定居在此,譬如夏目漱石、坪内逍遥、樋口一叶、正冈子规、宫泽贤治、川端康成等。东京大学校区设在本乡的东北部,“本乡”常被当作东京大学的代称。
[36] 宅邸:指前田家的宅邸,位于水池旁的高崖上。
[37] 罗斯金(一八一九—一九〇〇):英国艺术评论家、画家,著有《近代画家》五卷。
[38] 埃尔温·巴尔茨(一八四九—一九一三):德国内科医生,一八七六年受邀至东京医学校(今天的东大医学部)担任教师。他的铜像设在东大龙冈门内左侧。
[39] 枳壳寺:东京文京区龙冈町“麟祥院”的俗称。
[40] 《太阳》:博文馆于明治二十八年(一八九五年)创刊的杂志。
[41] 小杂货店:即下一章即将出现的“兼安”,位于本乡三丁目的十字路口。
[42] 午炮:日本从一八七一年起,每天正午在东京丸之内以炮声宣告正确时刻。这项活动一直持续到一九二二年。
[43] 正门:东京帝国大学的正门面向本乡大道,位于“赤门”的北边。从正门走进校园后,两边种植路树的道路一直向前延伸,校舍排列在道路两旁,上野公园就在这条道路的延长线上。
[44] 法科大学和文科大学:指法科大学和文科大学的共同校舍。法科即现在的法学部,文科即现在的文学部。
[45] 沃尔特·司各特(一七七一—一八三二):十八世纪英国著名诗人、小说家。夏目漱石也在《文学论》《文学评论》等著作中提过这位作家。
[46] 指一八五三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培理用大炮强迫日本开放门户,当时美国的舰队驶进了江户湾相州浦贺海面(今天的东京湾神奈川县附近)。
[47] 模仿幕府末期儒学家安井息轩的座右铭写成的文字。座右铭的原文为:“我乃天上杜鹃,今且忍气吞声,来日名播云端。”
[48] 结发屋:江户时代专为男性结发的地方,相当于今天的理发店。
[49] 言文一致:即白话文。当时一般人写信还是使用文言文。
[50] 官立学校:指政府设立的学校,当时日本全国共有十四所官立学校,其中包括帝国大学(三所)、旧制高校(八所)、高等师范学校(三所)。
[51] 青木堂:“淀见轩”附近的西洋食品店,二楼可以喝饮料。
[52] 小泉八云(一八五〇—一九〇四):作家,出生在希腊,十九岁到美国打工,后来成为记者,一八九〇年前往日本,与日籍女子小泉节子结婚后,加入日本国籍,改名小泉八云。他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日本通,著有《怪谈》,是现代怪谈文学的鼻祖。小泉八云曾任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教授,一九〇三年夏目漱石从英国留学回国后,接任小泉八云的职位。
[53] 佐佐木与次郎:这个角色的原型是夏目漱石的弟子铃木三重吉(一八八二—一九三六),漱石开始执笔书写《三四郎》之前,曾写信告诉铃木,将把他写给自己的信件当作小说的参考数据。《三四郎》开始在《朝日新闻》连载之后,铃木也曾兴奋地向朋友宣传自己就是小说里的与次郎。铃木三重吉出生于广岛,是小说家、儿童文学家。
[54] 专门学校:当时学制下的高等教育机构,以中学毕业生为招收对象,修业年数三年以上,其中包括高等商业学校、医学专门学校等。
[55] 选科生:专门学校、师范学校毕业生在大学修完规定科目,并通过考试之后,可获得大学同等学力证明。
[56] 广田:这个角色的原型据说是日本著名哲学教授岩元祯(一八六九—一九四一),一八九四年岩元祯从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科毕业后,曾在第一高等学校教授哲学与德文。日本著名评论家高桥英夫曾于一九八四年出版《伟大的黑暗:岩元祯和他的弟子》(新潮社),书中详尽对比了广田老师和岩元祯的相同与相异之处。
[57] 小三:指“第三代柳家小三”,本名丰岛银之助(一八五七一—一九三〇),最初的艺名叫作“第一代柳家小三治”,一八九五年三月改名叫作“第三代柳家小三”,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落语家之一。
[58] 圆游:指“第三代三游亭圆游”,本名竹内金太郎(一八五〇—一九〇七),当时的代表性落语家之一。
[59] 阿芙拉·贝恩(一六四〇—一六八九):英国最早的职业女作家。
[60] 黑格尔(一七七〇—一八三一):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夏目漱石曾在致友人书信中表示,黑格尔在柏林大学开课的盛况令他钦佩。黑格尔思想体系也是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主要源流。十九世纪末的英美著名哲学家大都是黑格尔派。
[61] 大久保:现在东京新宿区的地名,当时属于东京府多摩郡。距离东京帝国大学所在的本乡区很远。但是搭乘甲武线(现在的中央线,原为甲武铁道公司所有的私营铁路)的话,很快就能从本乡到达大久保。
[62] 高等商业学校:今天“一桥大学”的前身。当时位于神田区(现在的千代田区)的一桥大道。学校升级为大学时,便以“一桥”为名。
[63] 外濠线:当时围绕旧日江户城外濠(外围的护城河)一周的市内电车。
[64] 镰仓河岸:位于今天的东京千代田区内神田。德川家康建立江户幕府时大兴土木,当时筑城所需的木材全由镰仓的木材商提供,堆积木材的地点叫作镰仓河岸,附近地区名为镰仓町。
[65] 仲百人:现在东京新宿的百人町。
[66] 户山学校:陆军户山学校。
[67] 畳:和室的大小以“畳”为单位,一畳即一块榻榻米的大小。
[68] 四角帽:也叫“角帽”,当时大学制服的帽子。
[69] 青山内科:东大附属医院的一部分。教授青山胤通是日本著名的医学家,曾任东京大学医学院院长、日本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并曾担任明治天皇的御医。青山胤通与同时代的医师兼作家森鸥外也是密友,曾为森鸥外极为欣赏的女作家樋口一叶看病。
[70] 世纪末:翻译自法文的“Fin de siècle”,指十九世纪末期在欧洲流行的一种颓废倾向,日本也曾受到影响。“世纪末”在当时曾是流行的字眼。
[71] 菊人形:以歌舞伎故事人物为主题的手工艺品,人形的头部和手脚用木材雕刻而成,身体部分用各色菊花和菊叶组成衣服的花纹。人形通常跟真人一样大小。东京团子坂的菊人形展览从江户时代起就很有名。
[72] 书生:明治五年(一八七二年)日本颁发学制法之后,全国各地青年都能到东京上大学,这些学生当中,有人自行租屋,有人投靠亲戚,而那些既没亲戚投靠也没能力租屋的学生,便到大户人家当“书生”。他们一面读书求学,一面以帮忙做家事、杂务等方式代付食宿费。“书生”一词原指“读书人”,现在专指明治、大正时期借宿他人家中的大学生。譬如与次郎是广田老师家的“书生”,所以带着老师找房子,还要伺候老师的生活起居。
[73] 翻译:这里的“翻译”是指将已有的固有名词用其他日文汉字取代。夏目漱石的汉文造诣很深,他认为日本有很多固有名词应该可用更有意义的汉字取代。
[74] 雨户:玻璃窗普及之前,传统日式木造房屋的纸窗外侧有一层木板、铁皮或铝皮的窗户,叫作“雨户”,可以遮挡风雨,冬季还可防寒。玻璃窗开始普及后,纸窗与雨户之间还有一层玻璃窗,所以传统房屋共有三层窗户。通常一般家庭早起后第一件事就是拉开雨户,晚上天黑之后再阖上雨户。
[75] 明治十五年:明治十五年(一八八二年)的第二年,象征明治维新文明开化的“鹿鸣馆”建成,日本开始全速走向西化。在此之前,日本政府已连续颁发两次教育令,全盘引进美国学制,并实行自由开放式教学法。从国文教育来说,明治十五年之前出生的日本人接受的是“汉文素读”教育。所谓“素读”,是指教师并不说明文章的含义,只强迫学生反复诵读或背诵中国古典汉文。这是从江户时代沿袭下来的教育法。当时认为只要熟读到能够背诵,自然能够领略汉文的含义。明治十五年之后出生的世代才开始接受近代化教育。明治十五年的前一年,夏目漱石进入汉学塾二松学舍就读,他最喜爱的唐宋诗词就是在这个时期学会的。
[76] 《江户名所图会》:江户城的地图。斋藤幸雄编,长谷川雪旦绘,一八三六年出版,共有七卷二十册。
[77] 偕行社:陆军为方便军官举办交流活动而在九段建造的建筑物。
[78] 佐竹家的下屋敷:秋田藩主佐竹家的别墅。位于东京道灌山的西侧。
[79] 天长节:指天皇的生日,当时的明治天皇生日是十一月三日,现在这天是日本的“文化节”。
[80] 辣韭美人:有两种含义,一指女人的脾气像辣韭一样辛辣,一指女人的肤色和光泽看起来跟辣韭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