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轩小说网

字:
关灯 护眼
傲轩小说网 > 三四郎 > 注释

注释(2 / 2)

[81] 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出自韩愈的诗《符读书城南》,意即“秋季适合在灯下夜读”。

[82] 低回家:喜欢从各种角度对同一件事反复观察、思考、品味的人。这是夏目漱石独创的名词。

[83] 施勒格尔(一七七二—一八二九):德国诗人、文学评论家、哲学家、语言学家,热心参与浪漫主义运动。

[84] 美学(Aesthetics):也叫“感觉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研究审美,也就是对“美”的本质与意义进行研究。这个名词最初由森鸥外翻译为“审美学”,现在一般称为“美学”。

[85] 热鲁兹(一七二五—一八〇五):法国肖像画家。

[86] 里见美祢子:一般认为这个角色的原型是日本女性解放运动的先驱平冢雷鸟(一八八六—一九七一),本名平冢明,婚后改名奥村明。她曾跟夏目漱石的弟子森田草平(一八八一—一九四九)谈恋爱。森田已有家室。在她二十二岁那年,两人相约前往那须盐原殉情自杀,但后来两人都被救活了。这个事件当时在日本社会引起轰动,事件之后,平冢明亲身体会到日本女性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所受到的压抑,愤而改名“雷鸟”,从此投身女性解放运动,一九一一年率先成立日本女性主义者团体“青鞜社”,并开始发行鼓吹女性主义的《青鞜》杂志。

[87] 袖筒腋下的开口:女性和服的衣袖和衣身连接处,腋下部分留出一个开口,称作“身八口”,主要是为了穿和服时易于系上腰带。

[88] boa:鸵鸟脖上的绒毛。

[89] 《奥鲁诺克》:阿芙拉·贝恩于一六八八年完成的小说。内容是一位非洲国王的孙子变成奴隶的故事。

[90] 萨瑟恩(一六六〇—一七四六):英国剧作家。

[91] 洗手罐:日本还没有自来水时,专门挂在厕所门口用来洗手的水罐。罐底附有活动开关,用手压住,就会有水流出来。

[92] 沃特曼:当时英国沃特曼公司制造的水彩画专用高级画纸。

[93] 大观音像:指东京文京区光源寺里原有的“十一面观音像”,建于一六九七年,高五米,一般称为“大观音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遭到空袭摧毁。现有另一座高达六米的观音像,大约在二十年前重建而成。

[94] 曾我兄弟复仇:镰仓时代的武士曾我十郎与曾我五郎两兄弟为报父仇,一起打败父亲的仇人工藤佑经,后来这段传说被改编为歌谣、戏剧、歌舞伎,在民间广为流传。

[95] 养老之瀑:位于岐阜县西南部养老山地北部的瀑布,高约三十二米。据说最先是因为一名樵夫在当地发现地面有泉水涌出,带回家给他父亲饮用,这才知道泉水竟是酒水,他的父亲非常高兴,后来元正天皇(七一五—七二四年在位)到当地巡幸,将瀑布命名为“养老之瀑”,并把年号也改为“养老”。

[96] 迷途的羔羊(stray sheep):《圣经·马太福音》十八章十二至十四节:“一个人若有一百只羊,一只走迷了路,你们的意思如何?他岂不撇下这九十九只,往山里去找那只迷路的羊吗?若是找着了,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为这一只羊欢喜,比为那没有迷路的九十九只欢喜还大呢。你们在天上的父也是这样,不愿意这小子里失丧一个。”

[97] 康德(一七二四—一八〇四):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了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唯心主义与康德主义等各种学派。

[98] 贝克莱(一六八五—一七五三):英国哲学家,被认为是英国近代经验主义哲学的三位代表人物之一。著有《视觉新论》《人类知识原理》等。

[99] 都都逸:原是用三味线伴奏演唱的一种俗曲,通常遵循“七、七、七、五”的音律数。到了明治时代,逐渐脱离歌曲形态,而演变成文学形式,甚至还出现了“都都逸作家”。

[100] 田子浦:富士山南面骏河湾周围的海岸,现在属于静冈县,海产丰盛,其中也包括水母。

[101] 易卜生(一八二八—一九〇六):挪威作家。被认为是现代写实主义的创始人。

[102] 活动中心:位于东大法学院与三四郎池之间。

[103] 赤酒:熊本地方的特产,用米和糯米制成,味道很甜,颜色赤红,所以叫作赤酒。

[104] 达他法布拉:原文为“de te fabula”,意即“说的就是你”。是罗马大诗人贺拉斯(前六十五—前八)所写的《讽刺诗集》第一卷里的字句。原句为:“Mutato nomine de te fabula narratur.”意为:“你笑些什么?我现在列举的事实,只要换个名字,说的就是你。”

[105] 莎芙:公元前七世纪前后的希腊女诗人,擅长写抒情诗,传说她后来因失恋而跳海自尽。

[106] 露恶家:夏目漱石独创的名词。“露恶”即“故意将自己的缺点展现出来”,有这种行为的人,就叫作“露恶家”。夏目漱石是针对“伪善家”才创造“露恶家”这个名词的,按照他的解释,“伪善家”即“别有目的才行善的人”。与“伪善”相比,“露恶”反而更可取。夏目漱石认为,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伪善家”,另一种就是“露恶家”。

[107] 一中调:日本古曲的一种,用三味线伴奏,以温雅、叙情方式说唱故事,最早由“都一中”(一六五〇—一七二四)在京都首创,“都一中”亦被称为“都大夫一中”。一中调传到江户后,深受民众喜爱,被歌舞伎用来当作伴奏音乐。之后也在东京代代相传,现已传到第十二代。

[108] 《花红叶吉原八景》:全名为《吉原八景花红叶游廓》。以一中调演唱的故事曲目。吉原在江户时代是青楼聚集之处。

[109] 《小稻半兵卫唐崎殉情记》:大津柴屋町艺伎“小稻”与“稻野屋半兵卫”之间的爱情故事,由都一中编为曲目《唐崎殉情记》。

[110] 马鹿小调:江户时代的下町居民将“狸小调”叫作“马鹿小调”。“狸小调”是日本传说中常常出现的夜间怪音,尤其是月圆之夜,各地常会听到笛子伴随大鼓的演奏声。

[111] 歌麿式:指江户后期浮世绘画师喜多川歌麿(一七五三—一八〇六)所画的美女,颜色白皙,脸形多为瓜子脸。

[112] 栗子馒头:冈野“荣泉堂”的著名甜点。“荣泉堂”位于今天的上野车站附近,创业于明治六年(一八七三年)。

[113] 池之端:指上野的“池之端”,上野动物园、上野博物馆、国立美术馆都在此处。

[114] 贡多拉:意大利威尼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人工摇船,船身全部漆成黑色,由一船夫站在船尾划动,也是威尼斯几个世纪以来的主要交通工具。

[115] 委拉斯开兹(一五九九—一六六〇):文艺复兴后期的西班牙画家,对后来的画家影响很大。文中提到的全黑肖像即是委拉斯开兹于一六四三年所画的自画像。

[116] 深见先生:这个角色的原型是日本画家浅井忠(一八六五—一九〇七),浅井在英国留学时曾与夏目漱石同寝室,归国后曾为《我是猫》的中篇与下篇绘制插图。

[117] 布:粗丝织成的绢。粗丝是由破损茧、污染茧或玉茧(一个茧里有两只蚕)组成,这类蚕茧无法抽丝纺织,只能以人力搓捻成线。织出来的布光泽较暗,不如一般绸缎,且具有凹凸不平的质感。

[118] 家纹:象征各个家族的纹章。譬如天皇家的家纹为十六瓣菊花。江户时代之前,家纹是贵族、武士的专利,主要用来彰显个人的出身、血统、地位。江户中期之后,家纹开始在庶民之间普及,甚至还被当作商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因家纹带有封建色彩而受到否定,但现在一般日本人仍把家纹当成生活中艺术装饰的一部分。譬如婚礼等重要庆典时,仍会穿着印上家纹的礼服出席。

[119] 十六武藏棋盘:明治时代流行的一种棋盘游戏,母棋一颗,子棋十六颗,都必须顺着规定路线移动,彼此进行攻守。

[120] 氢氧吹管的火焰:用吹管将氢气与氧气混合燃烧冒出的火焰,温度最高可达三千摄氏度。

[121] 麦克斯韦(一八三一—一八七九):英国物理学家,建立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将电、磁、光统归为电磁场中的现象。

[122] 列别捷夫(一八六六—一九一二):俄国物理学家,首先证明了光线的压力。

[123] 自然派:受十九世纪末法国文学理论的影响,日本文学界于二十世纪初也曾流行过自然主义文学。自然主义文学在日本萌芽的时期,夏目漱石已是日本文学界的重镇,他被归类为“余裕派”,作品喜以近代人的自我、理性、知性为基础,冷静观察世间,而不喜欢描写那种烦闷、颓废的生活态度。夏目漱石曾发文批评“自然派”。

[124] 库尔贝(一八一九—一八七七):法国著名画家,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画派的创始人,他主张艺术应以现实为依据,反对粉饰生活,他的名言是:“我不会画天使,因为我从来没见过他们。”

[125] 莫罗(一八二六—一八九八):法国象征主义画家。

[126] 夏凡纳(一八二四—一八九八):十九世纪法国画家,对其他许多艺术家产生影响。

[127] 九段上的铜像:“九段上”是地名。这里的铜像指“靖国神社”的大村益次郎铜像。铜像制作者是大熊氏广作。

[128] 擂钵山:上野公园里的天神山的俗称。

[129] 香水草(heliotrope):紫草科植物,开紫色与白色小花,日文叫作“香水草”,也叫“洋茉莉”,法文的别名为“恋爱之花”,能散发强烈的香草气味。“香水草”(Heliotrope Blanc)也是法国制造的香水名称,明治二十五年(一八九二年)开始在法国出售,也是日本最早进口的香水。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只有线香之类的固体香料,随着“香水草”的输入,日本人才开始使用液体香料。

[130] 文艺协会:明治三十九年(一九〇六年),以大隈重信为主,坪内逍遥、岛村抱月等人创立的组织,以“改善文学、美术、戏剧等活动”为目标,也是日本第一个戏剧团体,大正二年(一九一三年)解散。

[131] 宫笼:百姓为求神明保佑,住进神社一段日子,每日向神明祈祷。

[132] 柔术:日本传统武术之一,中心精神是避开对方的攻击力量,转化为制伏敌人的技术。现代的柔道和合气道都是从柔术演变而来的。

[133] 《壶葬论》(Hydriotaphia, Urn Burial):英国医师兼作家托马斯·布朗(一六〇五—一六八二)的著作,内容以独特的生死观而著名。

[134] 圣徒英诺森:历代罗马教皇当中,共有十三人跟圣徒英诺森同名,这里应是指提高教皇权威的英诺森三世(一一六〇—一二一六),在位时间为一一九八年至一二一六年。

[135] 哈德良(七十六—一三八):古罗马帝国的皇帝,在位时间从一一七年至一三八年。曾设计兴建维纳斯罗马神庙,亦即本文所说的“哈德良神庙”。

[136] 卯花威:“威”是将玉片或石片串成盔甲所用的皮线或草线,原本写作“威”。因卯花是白色的,“卯花威”是指全部用白色石片或白黄两色石片串成的盔甲。

[137] 元禄袖:“元禄”是江户中期的年号,时间约为一六八八年至一七〇四年。当时流行的和服袖幅较窄,袖袂较短,且袖口下端不是直角而是圆形。这种和服在明治三十八年(一九〇五年)再度流行过。

[138] 猪牙船:江户时代往来于隅田川上的小型快艇,因形状细长,很像野猪牙,所以叫作猪牙船。

[139] 单衣:没有衬里的和服,夏季的浴衣即是单衣的一种。一般和服都是夹衣,里面有衬里。原口向美祢子提出画肖像画的提议大约是在夏季,也就是三四郎第一次在池边遇到美祢子的时候,那时学校还没开学,时间应是八九月之间,当时美祢子身上穿的是单衣,原口所说的“单衣”,应是指美祢子当时所穿的服装。然而,开始画肖像画时已是十一月,屋内燃着火炉,但美祢子却坚持摆出“手举团扇半遮面”的姿势,所以原口只好把她的夹衣画成单衣,然而单衣通常使用较硬的棉布,夹衣则用较软的绸缎制作,两种布料的质感、皱褶、光泽完全不同,显然原口是靠想象把夹衣画成单衣(否则跟团扇不相称),所以才会说很难画。

[140] 厢发:两鬓和前额梳得特高的包头,看起来就像一把伞遮着脸庞的四周,明治三十七年(一九〇四年)开始流行。

[141] 多福:一种日本传统的女性面具,小眼、圆脸、宽额、矮鼻、丰满脸颊,也叫作阿多福、阿龟。现已变成丑女的代称。

[142] 皮埃尔·洛蒂(一八五〇—一九二三):法国小说家,明治十八年(一八八五年)曾以海军士官身份到日本暂住,并以当时的旅日经验写成了《菊夫人》《日本的秋天》等小说。

[143] 佑信(一九七一—一七五一):江户中期活跃于京都地区的浮世绘画师,擅长画美女。

[144] 拉斐尔(一四八三—一五二〇):与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并称“文艺复兴艺术三杰”,曾画过多幅优美的圣母画像。

[145] 活人画:明治、大正时代曾经风行一时的艺术表演,主要以历史名人为主题,由真人装扮后,站在适当的背景前面,像画里的人物一般保持静止状态。

[146] 纯文科:文学院里的英文系、国文系等专门研究文学的科系。

[147] 小夜衣:附有衣袖的小型棉被,盖在身上时可把手臂伸进衣袖里。

[148] Amaranth:苋属的观赏植物,极可能是尾穗苋。

[149] 森文部大臣:指森有礼(一八四七—一八八九),明治时代的政治家,被指为欧化主义者而被暗杀。

[150] 竹桥内:“竹桥”横跨在旧日江户城内的护城河上,当时是近卫兵团营区(今天东京的北丸公园)与神田之间的联系要道。“竹桥内”即指近卫营区。

[151] 话剧公演:明治四十年(一九〇七年)十一月“文艺协会”举办的第二次公演。当时演出的剧目是杉谷代水的《大极殿》和坪内逍遥翻译的《哈姆雷特》,夏目漱石曾受邀观赏。

[152] 两手揣在怀里:天气寒冷的季节,穿和服的人常把两手从袖筒缩进怀里取暖,或把一只手从胸前开口放进怀里,这时和服的一边或两边袖管就空荡荡地甩来甩去。时代剧里经常可以看到这种姿势,通常是表达陷入沉思、心情不佳或袖手旁观之意。

[153] 入鹿:话剧《大极殿》里的角色。日本历史上有一位苏我入鹿(?—六四五)是飞鸟时代的重臣,但跟三四郎后面提到的几位天皇都毫无关联。

[154] 花道:从主舞台通向观众席的副舞台,高度跟主舞台一样,看起来就像主舞台通往观众席的走廊,通常是设在面向舞台的左侧。有时视情况需要,也可能在舞台右侧搭上另一条临时的花道。

[155] 土间席:铺在舞台前方地面的座位。江户初期因歌舞伎等演剧活动兴起,各地纷纷兴建剧场,观众都是围绕舞台席地而坐,前方的座位直接坐在泥地上,所以叫作“土间席”。当时因为剧场都是露天,一下起雨来,“土间席”立即一片泥泞,所以票价也最低廉。后来应观众要求,不断改进,“土间席”不但铺上了榻榻米,还可从高级餐馆叫来外卖餐点,更因为位置最靠近舞台,“土间席”变成剧场里价格最高的座位。通常是以木质栏杆隔成一个一个方形空间,每个空间约一点五平方米,里面规定最多能坐七人。明治维新之后,因推行西化生活,剧场里的座位渐渐改为西式座椅,只有最前排还剩少数“土间席”。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全国的剧场几乎全都改为座椅,现在只有乡间的小剧场偶尔还能看到“土间席”。

[156] 八百屋阿七:八百屋即青果店,阿七是江户本乡追分地方一家青果店老板的女儿,传说一六八二年年底的一场大火中,阿七在寺庙避难时遇到一名少年并爱上了他。后来阿七听信坏人谗言,以为再发生火灾的话就能见到那名少年。她因渴望再见少年而犯下纵火罪,最后被处以火刑。

[157] 教堂:根据岩波书店出版的《漱石全集》第五集注解,明治三十九年(一九〇六年)东京旧本乡区共有九座教堂,按照建筑外观来看,中央教堂(本乡中央教会)与本文描写的最为接近。

[158] 因为,我知道我的过犯;我的罪常在我面前:出自《旧约全书·诗篇》第五十一篇第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