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轩小说网

字:
关灯 护眼
傲轩小说网 > 不容青史尽成灰:两汉卷 > 第二十一章 马革裹尸自其始

第二十一章 马革裹尸自其始(1 / 2)

在东汉开国的各路功臣里,有所谓“云台二十八将”之说,光武帝之子——汉明帝刘庄即位后,为了缅怀当年帮助父皇打天下的功臣们,特意将其中的28个功臣绘制成画像,列在洛阳南宫的云台。能够有幸上榜的人,都是东汉开国时期战功卓著的名臣,也是东汉时期的世家豪族,但是有一个人,他的功劳不亚于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人,却最终无缘上榜。

而且这个人,在后世还是个出镜率很高的人,比如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里,他的子孙有人盘踞河西,还出了“五虎将”中的锦马超。与此同时,他个人也曾经南征,被当地人尊奉为“木头公”,直到今天,还是我们的邻国越南崇拜的神明之一。甚至在养马、畜牧等学问上,他也有自己独特的成就,堪称通才。这个被云台所遮掩的东汉开国名将,就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

马援,字文渊,东汉扶陵人。他的家世不简单,先祖是战国时期赵国大名鼎鼎的马服君赵奢,因为被赐爵位“马服君”,所以他的后人们在战国之后大都改姓了马,改姓的马家,和当年擅长骑兵战的祖先一样,从来都和马有缘分。

马援的曾祖父马通,是汉武帝时期小有名气的骑兵将领,曾经跟随名将霍去病参加了直捣匈奴老窝的漠北之战,并因战功被封为重合侯,但是好景不长,马通因为其兄马罗斯帮助藩王谋反,遭到株连,爵位也被剥夺,此后很多年里,马家日益破落。到公元前14年马援出生的时候,起初命苦得很,家境不好,12岁的时候父亲又去世了,但没多久就时来运转。那时候正是外戚王家当权的时候,西汉政府内的权贵们遭到王家的清洗,马援的3个哥哥,都在王莽的手下做到了高官,官做大了,家庭条件也就好了起来,马援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的兄长原本希望他能走文职的道路,从小为他礼聘老师教学,但马援不喜欢,偏偏对养马很有兴趣,就这么别扭了几年后,马援主动给兄长提要求,要求到北方去搞畜牧业,虽然两个兄长反对,但是马援的哥哥马况很有眼光,在这时候支持了他,并且对马援说:“你可能要到年纪很大,才会真正有成就,所以你要多多地磨炼自己。”“大器晚成”的成语,就是从此而来。

眼看着马援就要离开家庭,去北方追求他的梦想的时候,老天似乎想让马援多点磨炼,一直支持马援的哥哥马况去世了,马援随即留在家里为哥哥守孝。整整一年,马援都吃住在哥哥的坟墓旁,其至孝之行,被人传颂,因此被举了孝廉。之后马援凭借着哥哥的庇护,投身官场后一直做到督邮,去北方搞畜牧业的梦想,一直还只是个梦想。

一个意外的发生,让这个梦想提前实现了。王莽当权后,大力兴建土木工程,抓捕大批民夫从事劳动,马援虽然反对,却也无可奈何。一次马援受命押送一批民夫,一路上哭声震天,走着走着马援心软了,外加这个破官职,本身自己也不想干,干脆横下一条心,将民夫们统统放走,自己也策马逃走。他逃到了当时汉朝北方边地北地郡,就是今天的甘肃庆阳;此地毗邻边境,天高皇帝远,正好可以实现马援当年的梦想——搞畜牧业。

马援就这样扎根边疆,以畜牧业为生。作为一个逃亡的犯官,他经营畜牧业却很有一手,当地少数民族部落林立,马援主动和这些部落接触,他从小精练武术,骑射技艺娴熟。有一次他和当地一个羌族勇士比射猎,当场弯弓搭箭,竟然一箭射下双雕,使羌族勇士大惊,送给他几十匹牛羊以表尊敬,马援就这样积累下了“创业基金”。此后他埋头发展,大力经营,值得一提的是,他虽然不爱读书,却很爱学习。这期间读的最多的一本书,就是西汉时期著名畜牧业商人卜式所著的《养猪羊法》,并且有样学样照着学,最终有所成就。不到几年的时间,他就成了北地郡最有名的畜牧业商人,家中有了上千头牛羊,并且存了上万石粮食,更值得一提的是,因他的虎威,许多流亡百姓也纷纷归附他,在他的麾下,还有上百户人家和几千人的私家军队,在当时的中国西北,他俨然一派豪强势力。

这时候已经是新朝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当年给马援的通缉令,这时候也不作数了。北地郡地处西北,尚未受到中原战火的波及,按照一般人的想法,马援要是安安心心的在西北过日子,那是很滋润的。有钱又有兵,闲了还可以打打猎解闷,日子要多舒坦有多舒坦,马援却过不惯这样的舒坦,他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畜牧业只是他的梦想起点,他真正的梦想,是啸傲沙场,建功立业。这时候,焦头烂额的王莽急需精兵良将,在听到马援的威名之后,王莽向马援抛出橄榄枝,任命他为陕西安康大尹。得到任命的马援兴奋异常,立刻将自己名下的千头牛羊和良田财富,统统赠送给了亲朋好友,尤其是跟随他征战的几千家兵们,几乎人手一份,并告知大家说“我要去建功立业,愿意跟着走的欢迎,不愿意的也随意” 。结果数千家将,人人誓死效命,跟随马援雄赳赳气昂昂,奔赴了中原群雄逐鹿的战场。

但志存高远的马援,抬头就碰了钉子,那时候的王莽已经到了穷途末路,马援安康大尹的官位还没做热,立刻就碰上“新”朝兵败如山倒,结果马援和哥哥马员不得不逃跑避难,哥儿俩一起逃到了甘州。当时甘州地区的霸王,就是此时的西州大将军隗嚣。隗嚣对才能平平的马员看不上眼,却对其弟马援青眼有加,在隗嚣的邀请下,马援成了此时西州的重要军将,多次参与西州的军事密谋,并被隗嚣委任为绥德将军。隗嚣此时偏居西北,守土自保有余,但才能有限,绝非可以倚重争天下的英主,相处没多久,马援就甚感失望,趁着作为使者出使巴蜀的机会,马援意图投奔此时割据巴蜀自立的公孙述。公孙述小时候和马援是发小,感情很深,马援这次来后,公孙述却故意摆谱,摆出做皇帝的架势接见马援,谱完摆又虚情假意,说要封马援做侯爵。当时马援的随从们都很高兴,认为这是难得的机会,马援却不以为然,他毅然拒绝了公孙述的拉拢回到甘州,随后告诉隗嚣:“公孙述是井底之蛙,难成大器,我们更应该关注东方的局势。”公孙述最后的命运,不幸被马援言中。

在西汉灭亡之后的天下战乱中,马援之所以能得到众多枭雄的赏识,一是因为他的战略眼光。马援是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人,对天下大势的把握极为精到,每次战争之中,都能准确把握事情最后的走势。二是马援很能打,在当时的战场上,马援是出了名的骑兵人才,不但个人骑射技术出众,而且极善兵团骑兵冲锋作战,中原争霸,骑兵就是野战里决胜的关键,谁拥有精锐骑兵将领,谁就拥有一把足够砍杀敌人的宝刀。又有眼光又能打的马援,就是当时各路英豪眼中锋利的宝刀。

自古宝刀配英雄,马援这把宝刀,连续换了几个主子,配的不是王莽这样志大才疏的庸主,就是隗嚣这种不成气候的枭雄,再就是井底之蛙的公孙述。直到公元28年的那一天,42岁的马援受隗嚣委派,到洛阳出使,这一天对马援有重要意义,因为他终于见到了人生里第一个值得他以死相报的英杰——刘秀。

对马援,此时志在天下的刘秀早就“神交”已久,而且当年随着马援一起逃到甘州的哥哥马员,后来几经辗转,竟然也在刘秀麾下任职,因此从马援到来后,刘秀就极为礼敬。两人之间的第一次见面,刘秀特意在洛阳宣德殿和马援相见,马援一进门,刘秀立刻迎上前去,扯着马援的手走进来,拉着亲切交谈,此举令马援大为感动,联想起上次去公孙述那里,遭公孙述“摆谱”的耻辱一幕,马援不禁问刘秀:“如今天下大乱,陛下却对臣毫无防范之心,您怎么知道臣不是刺客敌人呢?”刘秀坦然回答:“因为你不是刺客,更像个说客。”刘秀的推心置腹,令马援直言相告:“陛下恢弘大度,跟当年的高祖一样,今天见了陛下,才知道这世界上真的有帝王。”至此,马援与刘秀,这对君臣之间,从此真正开始了“宝刀配英雄”的佳话。

虽然倾心于刘秀,但对在最困难时期拉了他一把的隗嚣,马援是很讲“义气”的。决定投奔刘秀后,马援做的第一个决定,就是要凭自己的努力说服隗嚣,让他从此归顺汉朝。

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一是隗嚣与马援的关系,让马援不忍与他兵戎相见,隗嚣的知遇之恩,更让马援决定为他谋一个好出路。隗嚣并非能争天下的枭雄,而以刘秀的宽宏大度,如果隗嚣能投在他的门下,自然也能谋一个好前程;二是马援自己对刘秀所讲“西州虽偏,却西联诸羌,北邻匈奴,为国之屏障也”。在天下还没统一的时候,马援已经在为中国的国土防御做谋划了。

所以这次出使后,马援回到西州,开始极力劝说隗嚣归顺。他也深知隗嚣的性格,隗嚣这个人,对别人的话往往是反着听的,你越要让他怎么做,他反而会“逆反”。所以当隗嚣问马援“刘秀比汉高祖如何”?马援的回答是“欲扬先抑”,他故意说“刘秀不如汉高祖,汉高祖处事喜欢无为而治,刘秀处事讲法度,而且不像汉高祖那样会喝酒” 。隗嚣果然“逆反”了,当场大赞说:“照你这么说,刘秀比汉高祖强多了!”逆反的结果,就是隗嚣最终决定投降。同年十二月,隗嚣令其子隗循到洛阳做人质,并命马援护送,马援也就顺水推舟,举家迁到洛阳居住,不废一兵一卒,刘秀就这样在马援的帮助下,得到了连接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

虽然为刘秀立下大功,也给当时的隗嚣谋到了最好的出路,但马援很快就“两头不是人了!”隗嚣到底是个心比天高的人,这么轻易地投降,他自己也不太甘心,事后没多久就反悔了,开始蠢蠢欲动,企图背叛。这时候的马援,还没有得到刘秀的任命,带着麾下的家兵在三辅地区屯田,虽然远离政治漩涡,但隗嚣的一举一动,还是瞒不过马援的眼睛。他多次写信给隗嚣,苦劝隗嚣不要轻举妄动,但越发觉得自己上当的隗嚣,反而大骂马援是叛徒。公元30年,趁公孙述攻打刘秀的机会,隗嚣悍然举兵造反,而当年促成隗嚣归顺的马援,一下子“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隗嚣造反后,马援为了表达清白,立刻上奏解释,这时候刘秀的近臣李通等人,也同样对马援非常怀疑,李通还主动请命,要求带兵包围三辅,解决掉马援的部队,刘秀到底有气度,见了马援的信后不但不疑,反而请他到洛阳商议平叛之事。马援的清白,一下子就洗清了。感激刘秀信任的马援,也积极出谋划策,他先亲自率领5000骑兵深入到河西走廊地区,凭借自己的威望,企图说服当地的羌族酋长背离隗嚣。公元32年,刘秀正式发动了讨伐隗嚣的战役,此时的隗嚣采取节节抵抗的战略,企图迟滞汉军攻势,等待巴蜀公孙述来救援,关键时刻,马援率领的骑兵部队赶到了,接连进军不利的刘秀,见到马援的到来,立刻高兴的大呼“隗嚣可破也”!马援果然没有让他失望,他立刻阐述了自己的见解,详细叙述了隗嚣防线的漏洞,为了讲明自己的思路,他用大米推成山谷等地形,对大家细致讲解,这种堆米做地形的部署方法,就是后来军队里常用的作战模型——沙盘。新发明果然有大用场,不久之后,在马援的部署下,汉军势如破竹,一举平灭隗嚣,将陇西各地再次收入囊中。

陇西的获得,对刘秀统一天下,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这场战争的胜利,东汉得到了当时作为边防要地的河西走廊地区,不但拱卫了西北边防,更打开了南下平定公孙述,一统天下的大门。在这关键的一步中,初来乍到的马援,其实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平定隗嚣一战中大展宏图的马援,对刘秀统一天下时候的贡献,才刚刚开始。就在隗嚣势力灰飞烟灭后的第四年,即公元35年,马援终于被刘秀正式启用,得到了统军一方的权力——陇西太守。这是一个掌握陇西军政大权的要职,其统辖的属地,基本包括了原先隗嚣割据的地盘,之所以将这个职务委任给马援,一是他在此地居住多年,熟知情形;二是在当时,这是一个极其棘手,几乎没人敢干的工作。

没人敢干,是因为当地有一股没人敢打的角色羌族。

当时陇西地区主要的少数民族是羌族,而且当时的羌族分布很广,不但陇西境内有羌族部落,境外也有羌族不断侵扰,内外夹击下,当地战火连年。隗嚣在时,对羌族部落主要以拉拢为主,那时,塞外的羌族部落不断侵扰,有的甚至成群结队进入陇西平原,在当地侵占汉人土地,掠夺村庄和牧场。而且和匈奴人不同的是,羌族虽然总体实力上不如匈奴人强,但是他们画地为牢,势力分成多股,相互之间勾搭连环,且精于骑射,既彪悍又难于对付,当时对付羌族人,就好比是拳头打跳蚤,用大兵团进剿,人家见了你就跑,你追得气喘吁吁,连敌人的鬼影子都看不到,如果小分队进兵,就容易被人吃掉,所以从西汉末年开始,陇西地区的羌族叛乱侵扰越演越烈,几乎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作为东汉帝国西北的屏障,长此下去,必然是边防糜烂的局面。

按照一般将领的作战规律,对付这样的敌人,都是见一股打一股,哪里有敌人往哪里打,但是当马援到达的时候,问哪里有敌人,得到的答案是到处都有,根本打不过来。当时骚扰陇西的羌族部落,大大小小加起来共有上百支,既有数股大部落的联合团伙作案,也有小股的分散抢劫,主要的作战方式,就是没有汉军的时候就开抢,汉军来了就开溜,汉军要追击就打埋伏。找找不到,追追不上,一不留神,还要被人打一个闷棍。和这样的对手作战,怎么打是个大问题。

这些问题在马援看来,却一点不是问题。他本来就是擅长骑兵作战的将领,他亲自带出来的骑兵,是当时东汉帝国的最强骑兵军团,对付羌族这样的对手,他的原则也只有一个:你快,我比你更快。所以马援很快就出手了,他先是在临洮打败了先零羌,斩首数百人,给了当地各部落一个下马威,接着又直抓重点,要集中解决盘踞在浩檀的叛乱势力。这里一共集中着八大羌族部落的近十万羌兵,打败他们,也就稳定了整个陇西的局势。

既然是重点,也就不好对付。当地的羌人不但很能打,而且还很能耍诈,以往的几路汉军,都是吃了他们的埋伏才战败的。马援更诈,汉军到后,羌军故意把大量的物资辎重散落在汉军行走的要道上,企图诱使汉军为抢辎重发生混乱,这招用在马援身上却不灵。马援带兵严格,他手下的兵,都是令行禁止纪律严明的,大堆金银财宝摆在面前,竟然眼皮都不眨巴一下,正当羌军纳闷时,突然后院起火了,原来马援早派精锐骑兵抄袭敌人后路,一下子把羌军的后方老窝给端了,结果数万羌军大乱,汉军趁机发起总攻,一举击溃敌人。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战斗中,马援身先士卒,每战都冲锋在前,而这时因为兵少,他带来参战的军队,总数3000人不到,却一举击溃了近十万羌军。这一战的最大意义,不在于消灭了多少敌人,而是因为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马援一下子在羌人的心中树立起“神勇天将军”的威名,从此以后,只要听到马援的名字,陇西羌人各部无不望风而降。

马援不但能打,还很能拉。浩檀之战获胜后,马援本可以乘胜追击,继续建立战功,但他却宣布收兵,然后派使者对陇西境内的羌人部落进行招抚。慑于马援的威名,大批羌族部落不但归顺,而且在马援的授意下,给陇西境外的羌族部落捎话:只要归顺汉朝,一切既往不咎,否则就动兵消灭没商量。结果,无论陇西内外,各地羌族部落纷纷放下了武器,此后马援主动划给他们土地和农具,并派专人教习羌人耕种,帮助羌人转化为农耕生活,他还鼓励羌族与陇西汉族相处杂居,甚至互相通婚。当时陇西南面的青海乐东地区,是一个战略防御要地,但因为地处偏远,不易治理,汉帝国上下,都建议主动放弃这块国土,马援却坚决反对,他认为此地虽然偏远,但是土地肥沃,水草丰美,如果能在当地屯垦开发,必然可以供应边防钱粮,在他的力主下,3000多汉军在当地建立了屯垦基地。与此同时,马援又修缮当地水利,疏浚河道,使乐东的水流,可以灌溉整个陇西郡南部地区,河西走廊的农业从此迅速发展起来,到唐朝时,陇西已经成为中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唐朝人“天下富,出陇右”的谚语,正是缘起于此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