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变后,摄政王彻底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摄政王,独掌大权,总摄文武百官。
九月,有人举报诚安伯贪赃枉法、卖官鬻爵等大罪三十一条,摄政王下令三司会审。
三司官员纷纷称病,如今宫中二圣皆困于摄政王之手,可时局易变,形势不明情况下,谁也不想去审张太后的娘家。
于是,诚安伯下狱一个多月,却始终没有提审。
十月,寒风瑟瑟,柔然入侵大虞,榆林告急,摄政王代小皇帝下旨御驾亲征。
皇宫内。
小皇帝已经气得跳脚了,把古董花瓶砸了十几个,大骂摄政王:“他怎么办事的?柔然不该让他自己去打吗?他这是让朕去送死。”
冯太监吓得直想捂皇帝的嘴,连连朝着小皇帝摆手,“陛下噤声。”
摄政王借着彻查丢失的金银珠宝的名义替换了宫内大半的人手,神龙殿的人更是换了一茬又一茬,说不定哪句话就传到摄政王耳朵里了。
满地碎瓷,狼藉一片中,小皇帝剧烈地喘息。
“朝中官员不会同意的!”
这句话在空荡荡的神龙殿不住地回荡,不知道是说给谁听的。
拿起狼毫笔,蘸满了墨汁,小皇帝亲自提笔写了一封信,“你亲自去,把这个交给几位阁老!务必让摄政王代朕出征。”
冯太监叹息一声,领命。
宫人进来收拾碎瓷片,一点声息也没有。
谁都知道这个时候不去触小皇帝的霉头。
小皇帝环顾着空荡荡的神龙殿,光秃秃的案几、空置的古董架,冷冷地发笑,笑声在楠木横梁上回荡,在藻井上盘旋,惊起屋顶的乌鸦。
如今古董花瓶砸了,内务府也不能及时补上,皇宫成了皇叔的皇宫了哈哈哈哈哈。
阁老接到小皇帝的亲笔书信,都是愁眉不展,林阁老问首辅:“谢首辅可有主意?”
谢首辅半晌才说话,“朝中对柔然最为了解的当属摄政王。”
往日里,首辅说了这话,总归有人附和,有人反对,只是如今,剩下几个阁老却都不言不语,连和首辅日常不对付的关阁老都闭口不言。
皇陵修缮的银子也用不着了,先帝皇陵也没什么可修的,摄政王还抄了几个太监的家,搜出了不少银子,又把银子捐了出来,户部上下都宽裕了不少,户部尚书走路都带风。
如今六部已经不是内阁说了算的了。
万幸,摄政王主政几个月,对内阁态度倒还算和善,有大事也会和内阁商议。
可兵事上,他们说话远不如摄政王管用。
他们说不让皇帝出征,有用吗?这种时候出头,万一摄政王恨上他们怎么办?
朝堂上争议了半个多月,大家心思也都不一样。有人觉得,御驾亲征能鼓舞士气,一举歼灭柔然,永平边患。有人觉得,皇帝一去,战场上刀枪无眼,有个万一怎么办?还有明眼人知道兵将都在摄政王手里,皇帝去了也是个傀儡,帮不上忙还添乱,摄政王未必真的想让皇帝出征。
可战事不等人,榆林再次告急。
兵部尚书已经嘴角长泡了,以往榆林有摄政王的人守着,并不害怕柔然入侵,可这次榆林卫已经入京了,万一榆林有个闪失,他就是诛九族的大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