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轩小说网

字:
关灯 护眼
傲轩小说网 > 陆贾新语 > 第2章 道基(2)

第2章 道基(2)(1 / 2)

(三)人道,礼记丧服小记:"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孔颖达正义:"人道之大者也,言此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人间道理最大者。"

(四)史记商君传:"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开悟,谓开通晓悟。

(五)宋翔凤曰:"'别',本作'道',依子汇本改。"案:傅校本、唐本作"别"。

(六)管子君臣下:"古者,未知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匹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庄子盗跖篇:"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知其母不知其父。"白虎通号篇:"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能覆前而不能覆后,卧之,行之吁吁,饥即求食,饱即弃余,茹毛饮血,而衣皮韦;于是伏羲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天("天"字依惠定宇校本增,下同)下,天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也。"论衡齐世篇:"故夫宓牺之前,人民至质朴,卧者居居,坐者于于,群居聚处,知其母不识其父。至宓牺时,人民颇文,智欲诈愚,勇欲恐怯,强欲凌弱,众欲暴寡,故宓牺作八卦以治之。"

民人食肉饮血,衣皮毛;至于神农(一),以为行虫(二)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人(三)食五谷(四)。

(一)唐晏曰:"自此以下,至'避劳就逸'句,是隐括系辞之文。"案:见系辞下。

(二)行虫,凡动物皆谓之虫,此与走兽对言,则谓毛虫而外之裸虫、羽虫、鳞虫、介虫四族也。

(三)"人",子汇本、程本、两京本、天一阁本、唐本作"民"。

(四)尸子君治篇:"神农理天下,欲雨则雨,五日为行雨,旬日为谷雨,旬五日为时雨,正四时之制,万物咸利,故谓之神。"淮南子修务篇:"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嬴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高诱注:"五谷:菽、麦、黍、稷、稻也。"白虎通号篇:"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太平御览七八引贾谊书曰:"神农以为走禽难以久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实,察咸苦之味,教民食谷。"又引陆景典略:"神农尝百草,尝五谷,蒸民乃粒食。"

天下人民,野居穴处,未有室屋,则与禽兽同域(一)。于是黄帝乃伐木构(二)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三)。

(一)"同域",天一阁本作"司城",不可从。史记礼书:"人域是域,士君子也。"索隐:"域,居也。"同域,谓人民与禽兽同居也。

(二)"构",子汇本、两京本、天一阁本、唐本作"构",古从从木之字多混。

(三)易系辞下:"古者,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淮南子泛论篇:"古者,民泽处复穴,冬日则不胜霜雪霿露,夏日则不胜暑热,圣人乃作,为之筑土构木,以为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以避寒暑,而百姓安之。"高诱注:"处,居也。复穴,重窟也。一说,穴,毁堤防崖岸之中以为窟室。构,架也,谓材木相乘架也。栋,屋也。宇,屋之垂。"太平御览七九引春秋内事:"轩辕氏以土德王天下,始有堂室,高栋深宇,以避风雨。"五行大义五:"黄帝造屋宇。古者,巢居穴处,黄帝易之以上栋上宇,以蔽风雨。"

民知室居食谷,而未知功力(一)。于是后稷(二)乃列封疆,(三)画畔界(四),以分土地之所宜(五);辟土殖(六)谷,以用养民(七);种桑麻,致丝枲(八),以蔽形体(九)。

(一)功力,犹今言加工。故唐律疏议卷二十盗贼四:"山野物已加功力。"疏议曰:"山野之物,谓草木药石之类,有人已加功力。"功力字本此。

(二)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为儿时,仡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土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吕氏春秋君守篇:"后稷作稼。"高诱注:"后,君;稷,官也。烈山氏子曰柱,能植百谷蔬菜,以为稷。"

(三)"疆",李本、两京本误作"强"。

(四)说文田部:"畔,田界也。"

(五)周礼夏官土方氏职:"以辨土宜、土化之,而授任地者。"注:"土宜,谓九谷稙所宜也。"左传成公二年:"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杜注:"疆,界也。物土之宜,播殖之物各从土宜。"

(六)"殖",唐本作"植"。

(七)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赵岐注:"五谷所以养人也,故言民人育也。"

(八)尚书禹贡:"岱畎丝枲。"孔颖达正义:"枲,麻也。"

(九)礼记礼运:"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户。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体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正义曰:"此一节论中古神农及五帝幷三王之事,各随文解之。"又案:淮南子汜论篇:"伯余之初作衣也,而民得以揜形御寒。"又齐俗篇:"明王制礼义,衣足以覆形。"文子十守篇:"衣足以盖形御寒。"春秋繁露度制篇:"凡衣裳之生也,为盖形暖身也。"韩诗外传五:"内不足以充虚,外不足以盖形。"盐铁论锗币篇:"或无以充虚蔽形也。"抱朴子外篇诘鲍:"古之为屋,足以蔽风雨,为衣,足以掩身形。"曰掩,曰揜,曰蔽,曰盖,曰覆,其义一也。

当斯之时,四渎未通,洪水(一)为害;禹乃决江疏河(二),通之四渎,致之于海,大小相引(三),高下相受,百川顺流,各归其所(四),然后人民得去高险(五),处平土(六)。

(一)孟子滕文公上:"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二)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赵岐注:"疏,通也。"淮南子修务篇:"禹沐浴霪雨,栉扶风,决江疏河。"高诱注:"决巫山,令江水得东过,故言决。疏道东注于海,故言疏。"

(三)诗经小雅沔水:"朝宗于海。"郑玄笺:"兴者,水流而入海,小就大也。喻诸侯朝天子,亦犹是也。"尚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正义:"朝宗是人事之名,水无性识,非有此义,以海水大而江、汉小,以小就大,似诸侯归于天子,假人事而言之也。"案:正义此文,即本郑笺为说。所云以小就大者,犹此之言大小相引也。

(四)文选吴都赋李善注引尚书大传:"百川趋于海。"淮南泛论篇:"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高诱注:"以海为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