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轩小说网

字:
关灯 护眼
傲轩小说网 > 颜氏家训译注 > 书证第十七

书证第十七(1 / 2)

【原文】《诗》云:"参差荇菜。"《尔雅》云:"荇,接余也。"字或为莕。先儒解释皆云:水草,圆叶细茎,随水浅深。今是水悉有之,黄花似莼,江南俗亦呼为猪莼,或呼为荇菜。刘芳具有注释。而河北俗人多不识之,博士皆以参差者是苋菜,呼人苋为人荇,亦可笑之甚。

【译文】《诗经》上有"高低不齐的荇菜。"《尔雅》说:"荇菜,就是接余。""荇"字有时写作"莕"。从前的儒士都解释说:荇菜是一种水草,圆圆的叶子,细细的茎,随水的深浅而生长。现在,凡是有水的地方都有这种植物,黄色的花和莼菜花相同,江南民间也称为"猪莼",或叫做"荇菜"。刘芳对这些都做了注,但黄河以北的百姓大多不认识荇菜,连饱读诗书的博士官都把这种参差不齐的荇菜当成"苋菜",把"人苋"叫做"人荇",也实在太可笑了。

【原文】《诗》云:"谁谓荼苦?"《尔雅》、《毛诗传》并以荼,苦菜也。又《礼》云:"苦菜秀。案:《易统通卦验玄图》曰:"苦菜,生于寒秋,更冬历春,得夏乃成。"今中原苦菜则如此也。一名游冬,叶似苦苣而细,摘断有白汁,花黄似菊。江南别有苦菜,叶似酸浆,其花或紫或白,子大如珠,熟时或赤或黑,此菜可以释劳。案:郭璞注《尔雅》,此乃蘵黄蒢也。今河北谓之龙葵。梁世讲《礼》者,以此当苦菜;既无宿根,至春方生耳,亦大误也。又高诱注《吕氏春秋》曰:"荣而不实曰英。"苦菜当言英,益知非龙葵也。

【译文】《诗经》中有:"谁说荼菜苦?"《尔雅》和《毛诗传》都认为"荼"是"苦菜"。而《礼记》说:"苦菜开花而不结实。"按,《易统通卦验玄图》说:"苦菜生长在寒冷的深秋,经过冬季和春季,到夏季才长大。"现在中原的苦菜就是这样。苦菜又名"游冬",叶子像苦苣菜但略细一些,掐断后有白汁流出,花黄得像菊花一样。江南地区还有一种苦菜,叶子像酸浆草,花有的是紫色,有的是白色,果实像珠子一样大小,成熟后有的是红色,有的是黑色,吃了这种苦菜可解除疲劳。按,郭璞《尔雅注》说,这种苦菜是蘵草,即黄蒢。现在黄河以北的人称它为"龙葵"。梁朝有个讲解《礼记》的人,把它当作苦菜,认为它没有宿根,到春天才能生长,这是一个大误会。此外高诱注的《吕氏春秋》中说:"开花而不结果的叫英。"由此,苦菜应当叫做"英",更知不是"龙葵"。

【原文】《诗》云:"有杕之杜。"江南本并木傍施大,《传》曰:"杕,独貌也。"徐仙民音徒计反。《说文》曰:"杕,树貌也。"在《木部》。《韵集》音次第之第,而河北本皆为夷狄之狄,读亦如字,此大误也。

【译文】《诗经》中说:"有一株孤孤单单的棠梨树。"江南版本的"杕"字都是"木"字旁加一个"大"字。《毛诗传》解释说:"杕,孤独的样子。"徐仙民音"杕"为"徒计反。"《说文解字》说:"杕,树木的样子。"且本字在《木部》中。《韵集》音它为"次第"的"第",而黄河以北的版本都注为"夷狄"的"狄",读音也与"狄"字相同,这是一个大失误。

【原文】《诗》云:"駉駉牡马。"江南书皆作牝牡之牡,河北本悉为放牧之牧。邺下博士见难云:"《駉颂》既美僖公牧于垧野之事,何限騲骘乎?"余答曰:"案:《毛传》云:'駉駉,良马,腹干肥张也。'其下又云:'诸侯六闲四种:有良马,戎马,田马,驽马。'若作放牧之意,通于牝牡,则不容限在良马独得駉駉之称。良马,天子以驾玉辂,诸侯以充朝聘郊祀,必无騲也。《周礼·圉人职》:'良马,匹一人。驽马,丽一人。'圉人所养,亦非騲也;颂人举其强骏者言之,于义为得也。《易》曰:'良马逐逐。'《左传》云:'以其良马二。'亦精骏之称,非通语也。今以《诗传》良马,通于牧騲,恐失毛生之意,且不见刘芳《义证》乎?"

【译文】《诗经》上有:"肥肥的公马"。江南版本《诗经》都作"牝牡"的"牡"字,而黄河以北版本都是"放牧"的"牧"字。邺下有位博士诘问我:"《鲁颂·駉》既是赞颂鲁僖公在郊外放牧之事,为什么要局限公马、母马呢?"我回答说:"根据《毛诗传》的解释,'駉駉,良马腹部和躯干肥壮的样子。'接下又写道:'诸侯有六个马厩,四种马:即良马、戎马、田马、驽马。'如果解释为'放牧'的意思,公马或母马都说得通,也就不避限于用'駉駉'来形容良马了。良马,天子用它驾玉车,诸侯用来去朝见天子,去郊外祭祀天地,这一定没有母马。《周礼·圉人职》说:良马,一人饲养一匹;驽马,一人饲养两匹。圉人所养的,也不是母马,诗人列举的是良马中的强俊者,这才能与文义相合。《易经》说:'两匹良马奔逐。'《左传》说:'用两匹良马。'这都是对精壮骏马的称呼,并不是通称所有的马。现在把《毛诗传》上的良马等同于牧马和母马,恐怕有违毛苌的本意,况且,难道没看见刘芳在《毛诗笺音义证》中对这一点的注释吗?"

【原文】《月令》云:"荔挺出。"郑玄注云:"荔挺,马薤也。"《说文》云:"荔,似蒲而小,根可为刷。"《广雅》云:"马薤,荔也。"《通俗文》亦云马蔺。《易统通卦验玄图》云:"荔挺不出,则国多火灾。"蔡邕《月令章句》云:"荔似挺。"高诱注《吕氏春秋》云:"荔草挺出也。"然则《月令注》荔挺为草名,误矣。河北平泽率生之。江东颇有此物,人或种于阶庭,但呼为旱蒲,故不识马薤。讲《礼》者乃以为马苋;马苋堪食,亦名豚耳,俗名马齿。江陵尝有一僧,面形上广下狭;刘缓幼子民誉,年始数岁,俊晤善体物,见此僧云:"面似马苋。"其伯父縚因呼为荔挺法师。縚亲讲《礼》名儒,尚误如此。

【译文】《月令》说:"荔挺长出来了"。郑玄注解说:"荔挺是马薤。"《说文》说:"荔,像蒲而略小,根可做刷子。"《广雅》说:"马薤是荔。"《通俗文》也称"荔"为"马蔺";《易统通卦验玄图》中说:"荔草长不出来,国家就会多火灾。"蔡邕《月令章句》说:"荔草的茎钻出地面。"高诱注《吕氏春秋》说:"荔草的茎冒出来了。"然而《月令注》把"荔挺"当成草的名字,错了。河北地区的沼泽中到处生有荔草。江东却少有这种东西,有人将它种在庭院里,只是称它为旱蒲,所以不知道"马薤"这个名字。讲解《礼记》的人把荔称为"马苋"马苋能够吃,也叫"豚耳",俗名"马齿苋"。江陵曾有一位僧人,脸形上宽下窄;刘缓的小儿子刘民誉,刚刚几岁却聪明过人,善于描摹事物,他看见了这位僧人,说:"他的脸像马齿苋。"他的伯父刘縚因此称此僧为"荔挺法师"。刘縚是讲解《礼记》的著名儒者,尚且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原文】《诗》云:"将其来施施。"《毛传》云:"施施,难进之意。"郑《笺》云:"施施,舒行貌也。"《韩诗》亦重为施施。河北《毛诗》皆云"施施"。江南旧本,悉单为"施",俗遂是之,恐为少误。

【译文】《诗经》说:"请从从容容来。"《毛诗传》说:"施施,难以行进的意思。"郑玄的《毛诗传笺》说:"施施,缓缓地行走的样子。"《韩诗外传》也重叠"施"为"施施"。黄河以北的《毛诗》都写作"施施"。江南过去的旧版本,都单作一个"施"字,习俗上就认同了它,恐怕这是个小错误。

【原文】《诗》云:"有渰萋萋,兴云祁祁。"毛《传》云:"渰,阴云貌。萋萋,云行貌。祁祁,徐貌也。"《笺》云:"古者阴阳和,风雨时,其来祁祁然,不暴疾也。"案:渰已是阴云,何劳复云"兴云祁祁"耶?"云"当为"雨",俗写误耳。班固《灵台诗》云:"三光宣精,五行布序,习习祥风,祁祁甘雨。"此其证也。

【译文】《诗经》中说:"有渰萋萋,兴云祁祁。"《毛诗传》说:"渰,阴云密布的样子。萋萋,云移动的样子。祁祁,舒缓的样子。"郑玄《诗经传笺》说:"古时候,阴阳和谐,风雨及时,它们来时总是舒舒缓缓,不是急风暴雨。"按:"渰"已是阴云,为什么还要重复用"兴云祁祁"呢?可见"云"字当为"雨"字,流行的写法错了。班固的《灵台诗》说:"三光宣泄着光芒,五行安排着大自然的季节,习习的和祥风,祁祁的及时雨。"这就是"云"为"雨"的笔误的证明。

【原文】《礼》云:"定犹豫,决嫌疑。"《离骚》曰:"心犹豫而狐疑。"先儒未有释者。案:《尸子》曰:"五尺尤为犹。"《说文》云:"陇西谓犬子为犹。"吾以为人将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往还,至于终日,斯乃豫之所以为未定也,故称犹豫。或以《尔雅》曰:"犹如麂,善登木。"犹,兽名也,既闻人声,乃豫缘木,如此上下,故称犹豫。狐之为兽,又多猜疑,故听河冰无流水声,然后敢渡。今俗云:"狐疑,虎卜。"则其义也。

【译文】《礼记》中说:"定犹豫,决嫌疑。"《离骚》说:"心犹豫而狐疑。"前代儒生没有对这两句话进行过解释。按:《尸子》说:"身长五尺的狗叫做犹。"《说文》说:"陇西人称小狗为犹。"我认为人带着狗走,狗喜欢先跑到人的前面,等人不到,又来迎接等候,这样跑来跑去,直到一天结束,这就是"豫"字解释为左右不定的缘故,因此称狗为"犹豫"。有人根据《尔雅》说:"犹长得像麂,善攀爬树木。"犹是一种野兽的名字,听到人的声音后,就预先爬到树上,这样爬上爬下,所以称为犹豫。狐狸这种野兽,其性多疑,因此要听到河冰下面没有流水声,才敢过河。现在俗话说:"狐疑是虎卜。"就是这个含义。

【原文】《左传》曰:"齐侯痎,遂痁。"《说文》云:"痎,二日一发之疟。痁,有热疟也。"案:齐侯之病,本是间日一发,渐加重乎故,为诸侯忧也。今北方犹呼痎疟,音皆。而世间传本多以痎为疥,杜征南亦无解释,徐仙民音介,俗儒就为通云:"病疥,令人恶寒,变而成疟。"此臆说也。疥癣小疾,何足可论,宁有患疥转作疟乎?

【译文】《左传》记有:"齐侯痎,遂痁"。《说文》说:"痎,两天发生一次的疟疾。痁是常发热的疟疾。"按:齐景公的病,本是两天发作一次,较原来逐渐加重,成了诸侯忧虑的事情。现在,北方人仍称为"痎疟","痎"音"皆"。可是世间的传本中,多把"痎"写成"疥",杜预对此也未作过解释,徐仙民只说"痎"音"介",浅陋迂腐的儒生就根据这一说法疏通说:"患了疥疮,使人有怕寒的症状,转变成了疟疾。"这是想当然的瞎话。疥癣那样的小毛病,何足挂齿,难道患疥癣就会转化成疟疾吗?

【原文】《尚书》曰:"惟影响。"《周礼》云:"土圭测影,影朝影夕。"《孟子》曰:"图影失形。"《庄子》云:"罔两问影。"如此等字,皆当为光景之景。凡阴景者,因光而生,故即谓为景。《淮南子》呼为景柱,《广雅》云:"晷柱挂景。"并是也。至晋世葛洪《字苑》,傍始加影(去掉景),音于景反。而世间辄改治《尚书》、《周礼》、《庄》、《孟》从葛洪字,甚为失矣。

【译文】《尚书》中有:"惟影响。"《周礼》中有:"土圭测影,影朝影夕。"《孟子》说:"图影失形。"《庄子》又说:"罔两问影。"这些"影"字,都是"光景"之"景"。凡是阴景,都是因为有光而产生的,所以叫做"景",《淮南子》称"景"为"景柱",《广雅》说:"晷柱挂景。"都是这样的。直至晋朝葛洪在《字苑》中,才在"景"字傍加"彡",且音为"于景反"。而世间的一些人就把《尚书》、《周礼》、《庄子》、《孟子》中的"景"字改从了葛洪写的"影"字。这是十分错误的。

【原文】太公《六韬》,有天陈、地陈、人陈、云鸟之陈。《论语》曰:"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左传》:"为鱼丽之陈。"俗本多作阜傍车乘之车。案诸陈队,并作陈、郑之陈。夫行陈之义,取于陈列耳,此六书为假借也,《苍》、《雅》及近世字书,皆无别字;唯王羲之《小学章》,独阜傍作车,纵复俗行,不宜追改《六韬》、《论语》、《左传》也。

【译文】姜太公的《六韬》中,有天陈、人陈、云鸟陈等。《论语》中有:"卫灵公向孔子询问行军布陈的事。"《左传》中说:"布鱼丽陈。"俗本通常把"陈"字作阜旁加"车乘"的"车"。按以上陈队的"陈"字,都作陈国、郑国的"陈"字。列陈的含义,取义于"陈列"这个词,这在六书中就是假借,《苍颉篇》、《尔雅》以及近代的字书,都没写成别的字;只有王羲之的《小学章》中,写为阜旁加"车"字,即使俗本又流行,也不应当回头去改《六韬》、《论语》、《左传》等中的"陈"字为"阵"字。

【原文】《诗》云:"黄鸟于飞,集于灌木。"《传》云:"灌木,丛木也。"此乃《尔雅》之文,故李巡注曰:"木丛生曰灌。"《尔雅》末章又云:"木族生为灌。"族亦丛聚也。所以江南《诗》古本皆为丛聚之丛,而古丛字似最字,近世儒生,因改为最,解云:"木之最高长者。"案:众家《尔雅》及解《诗》无言此者,唯周续之《毛诗注》,音为徂会反,刘昌宗《诗注》,音为在公反,又祖会反:皆为穿凿,失《尔雅》训也。

【译文】《诗经》中有:"黄鹂飞呀飞,聚集在灌木上。"《毛诗传》说:"灌木就是丛生的树木。"这正是《尔雅》的注释,因此李巡注释说:"树木丛生就称为灌。"《尔雅》末章又说:"树木族生的称为灌。""族",就是"丛、聚"的意思。所以江南地区的《诗经》古本中都是"丛聚"的"丛"字,而古"丛"字像"最"字,近代的儒生,因而将它改成了"最",解释说:"是树木中最高大的。"按,各家研究《尔雅》及解释《诗经》的,都没有这样说的,只有周续之的《毛诗注》对这个字音为"徂会反"。刘昌宗的《诗注》音为"在公反"或"祖会反":这都是牵强附会,违背了《尔雅》诂训的原意。

【原文】"也"是语已及助句之辞,文籍备有之矣。河北经传,悉略此字,其间字有不可得无者,至如"伯也执殳","于旅也语","回也屡空","风,风也,教也",及《诗传》云:"不戢,戢也;不傩,傩也。""不多,多也。"如斯之类,傥削此文,颇成废阙。《诗》言:"青青子衿。"《传》曰:"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服。"按:古者,斜领下连于衿,故谓领为衿。孙炎、郭璞注《尔雅》,曹大家注《列女传》,并云:"衿,交领也。"邺下《诗》本,既无"也"字,群儒因谬说云:"青衿、青领,是衣两处之名,皆以青为饰。"用释"青青"二字,其失大矣!又有俗学,闻经传中时须也字,辄以意加之,每不得所,益成可笑。

【译文】"也"字是语尾词及语助词,文籍中都见到它。黄河以北版本的经、传,都省略了这个字,这中间有些"也"字是不能没有的,像"伯也执殳","于旅也语","回也屡空","风,风也,教也",以及《诗传》中所说的:"不戢,戢也;不傩,傩也。""不多,多也。"这一类的句子,如果去掉"也"字,就成了残缺的句子。《诗经》说:"青青子衿。"《毛传》说:"青衿,青色的领子,学生穿的衣服。"按,古时候,斜领向下与衣衿相连,所以衣领也叫衿。孙炎、郭璞注的《尔雅》,曹大家注的《列女传》中,都说:"衿,交叠于胸前的衣领。"邺下版的《诗经》中,没有"也"字,儒生们因而荒谬地说:"青衿、青领,是衣服上两处地方的名称,都用青颜色作装饰。"用这个说法来解释"青青"二字,是特大的错误。还有一些知识浅薄的学子,听说经、传中常常用"也"字,动辄随意添加,常常用得不当,更属可笑。

【原文】《易》有蜀才注,江南学士,遂不知是何人。王俭《四部目录》,不言姓名,题云:"王弼后人。"谢炅、夏侯该,并读数千卷书,皆疑是谯周;而《李蜀书》一名《汉之书》,云:"姓范名长生,自称蜀才。"南方以晋家渡江后,北间传记,皆名为伪书,不贵省读,故不见也。

【译文】《易经》有蜀才作的注解,江南的学子,竟不知道蜀才是何许人。王俭的《四部目录》中,也没有谈到他的姓名,只写了"王弼后人"。谢炅、夏侯应读了几千卷书,都怀疑蜀才就是蜀国的谯周;而《李蜀书》也称为《汉之书》,中有:"其人姓范名长生,自称蜀才。"南方人认为晋朝渡江之后,北方的传记都被指为伪书,不认真阅读它们,所以没有看到这段记载。

【原文】《礼·王制》云:"臝股肱。"郑注云:"谓揎衣出其臂胫。"今书皆作擐甲之擐。国子博士萧该云:"擐当作揎,音宣,擐是穿著之名,非出臂之义。"案《字林》,萧读是,徐爰音患,非也。

【译文】《礼记·王制》说:"赤裸着股和肱。"郑玄说:"此句说的是捋起衣服、露出臂和腿。"现在的书都把"捋"字写成"擐甲"的"擐"字。国子学博士萧该认为:"'擐'应当是'揎'字,音'宣','擐'是穿着的意思,没有露出手臂的含义。"查考《字林》,萧该的读音是正确的,徐爰把"擐"读为"患",是不对的。

【原文】《汉书》:"田肯贺上。"江南本皆作"宵"字。沛国刘显,博览经籍,偏精班《汉》,梁代谓之《汉》圣。显子臻,不坠家业。读班史,呼为田肯。梁元帝尝问之,答曰:"此无义可求,但臣家旧本,以雌黄改'宵'为'肯'。"元帝无以难之。吾至江北,见本为"肯"。

【译文】《汉书》中有:"田肯贺上。"江南的版本"肯"作"宵"。沛国人刘显,博览经籍,尤为精通班固的《汉书》,梁朝人称他为"《汉》圣"。刘显的儿子刘臻,不失家传儒业。他读班固的《汉书》,读作"田肯"。梁元帝曾问他这样读的原因。他回答说:"这没有什么含义可寻求,只是我家的旧本中,都用雌黄把'宵'字改成了'肯'字。"元帝也没有难住他。我到江北后,看见那里的版本原来就写作"肯"字。

【原文】《汉书·王莽赞》云:"紫色蛙声,余分闰位。"盖谓非玄黄之色,不中律吕之音也。近有学士,名问甚高,遂云:"王莽非直鸢髆虎视,而复紫色蛙声。"亦为误矣。

【译文】《汉书·王莽赞》说:"其色不正,其声邪,其位非正统。"大意是说:"王莽的帝位,不是玄黄正色,不合符律吕正音。最近有位学士,名望很高,竟然说:"王莽不但长着鹰的臂膀、虎的眼睛,而且还有紫色的皮肤,青蛙的声音。"这也是错误的。

【原文】简策字,竹下施朿,末代隶书,似杞、宋之宋,亦有竹下遂为夹者;犹如刺字之傍应为朿,今亦作夹。徐仙民《春秋》、《礼音》,遂以筴为正字,以策为音,殊为颠倒。《史记》又作悉字,误而为述,作妒字,误而为姤,裴、徐、邹皆以悉字音述,以妒字音姤。既尔,则亦可以亥为豕字音,以帝为虎字音乎?

【译文】简策的"策"字,是"竹"字下面放一个"朿"字,后代隶书中,写得像杞国、宋国的"宋"字,也有在"竹"字下加一个"夹"字的;就像"刺"字的偏旁应当是"朿",现在也写作"夹"。徐仙民的《春秋左氏传音》、《礼记音》中,竟以"筴"字为正确的字,以"策"作读音,这是完全颠倒了。《史记》在写"悉"字时,也误写为"述"字,写"妒"字时,误写为"姤"字,裴骃、徐广、邹诞生都以"悉"字给"述"字注音,以"妒"字给"姤"字注音。既然这样,那么也可以"亥"字为"豕"字注音,以"帝"字为"虎"字注音吗?

【原文】张揖云:"虙,今伏羲氏也。"孟康《汉书》古文注亦云:"虙,今伏。"而皇甫谧云:"伏羲或谓之宓羲。"按诸经史纬候,遂无宓羲之号。虙字从虍,宓字从宓(去掉必),下俱为必,末世传写,遂误以虙为宓,而《帝王世纪》因更立名耳。何以验之?孔子弟子虙子贱为单父宰,即虙羲之后,俗字亦为宓,或复加山。今兖州永昌郡城,旧单父地也,东门有《子贱碑》,汉世所立,乃曰:"济南伏生,即子贱之后。"是知虙之与伏,古来通字,误以为宓,较可知矣。

【译文】张揖说:"虙,即现在所说的伏羲氏。"孟康《汉书》古文注也说:"'虙',就是今天的'伏'。"而皇甫谧却说:"伏羲,有人也写为宓羲。"按,各种经、史、纬、候之书,没有宓羲这个称呼。"虙"字从"虍","宓"字从"宓(去掉必)",下面都为"必",后来的传抄,误把"虙"字写成"宓",《帝王世纪》据此另立了一个"宓羲"的名称。怎样来验证呢?孔子的弟子虙子贱任单父宰,他就是虙羲的后代,他的姓俗写作"宓",有的在它下面再加个"山"。现在兖州的永昌郡城,就是昔日单父主管的旧址,城东门有一块"子贱碑",是汉代竖立的,上面刻着:"济南人伏生,是子贱的后人。"由此可知:"虙"与"伏",自古以来就通用,后人误将"虙"写成"宓"的原因,大略可知了。

【原文】《太史公记》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此是删《战国策》耳。案:延笃《战国策音义》曰:"尸,鸡中之主。从,牛子。"然则,"口"当为"尸","后"当为"从",俗写误也。

【译文】《太史公记》中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这是从《战国策》中摘取的。按,延笃《战国策音义》说:"尸,鸡群中的头目。从,牛群中的幼牛。"由此可知,"口"字当是"尸"字,"后"应是"从"字,世间流行的写法是错误的。

【原文】应劭《风俗通》云:"《太史公记》:'高渐离变名易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有客击筑,伎痒,不能无出言。'"案:伎痒者,怀其伎而腹痒也。是以潘岳《射雉赋》亦云:"徒心烦而伎痒。"今《史记》并作"徘徊",或作"彷徨,不能无出言",是为俗传写误耳。

【译文】应劭的《风俗通》说:"《太史公记》中有:'高渐离改名换姓,给人作仆役,藏身在宋子县。时间久了,劳作辛苦,听到家中堂上有客人击筑而歌,他不禁技痒,不能不唱了起来。'"按,所谓技痒,就是怀有某种技艺,自己像发痒一样想表现。因此,潘岳《射雉赋》也说:"只是心烦和技痒。"现在的《史记》都写成"徘徊",或者写作"彷徨,不能无出言。"这是被世俗人传抄错了。

【原文】太史公论英布曰:"祸之兴自爱姬,生于妒媚,以至灭国。"又《汉书·外戚传》亦云:"成结宠妾妒媚之诛。"此二"媚"并当作"媢",媢亦妒也,义见《礼记》、《三苍》。且《五宗世家》亦云:"常山宪王后妒媢。"王充《论衡》云:"妒夫媢妇生,则忿怒斗讼。"益知媢是妒之别名。原英布之诛为意贲赫耳,不得言媚。

【译文】太史公评论英布说:"杀身之祸起自爱姬,源于妒媚,以致灭国。"又《汉书·外戚传》也说:"汉成帝的皇后因妒媚而遭杀身之祸。"这两处的"媚"都应当作"媢","媢"也是嫉妒的意思。这个含义可见于《礼记》、《三苍》。况且《五宗世家》也说:"常山宪王的王后妒媢。"王充的《论衡》说:"妒夫媢妇同处一室,就会互相忿怒斗讼。"由此更可知道"媢"是"妒"的另一种说法。推究英布被杀的原因,是他怀疑贲赫与其妻有奸,不能说是"媚"。

【原文】《史记·始皇本纪》:"二十八年,丞相隗林、丞相王绾等,议于海上。"诸本皆作山林之"林"。开皇二年五月,长安民掘得秦时铁称权,旁有铜涂镌铭二所。其一所曰:"廿六年,皇帝尽幷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凡四十字。其一所曰:"元年,制诏丞相斯、去疾,法度量,尽始皇帝为之,皆刻辞焉。今袭号而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刻此诏左,使毋疑。"凡五十八字,一字磨灭,见有五十七字,了了分明。其书兼为古隶。余被敕写读之,与内史令李德林对,见此称权,今在官库;其"丞相状"字,乃为状貌之"状",丬旁作犬;则知俗作"隗林",非也,当为"隗状"耳。

【译文】《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始皇二十八年,丞相隗林、丞相王绾等人,在东海之滨议事。"各种版本都写作"山林"的"林"。隋开皇二年五月,长安的百姓掘出一个秦时的铁秤锤,旁边有镀铜的雕刻铭文二处,其中一处刻着:"甘六年,秦始皇兼并了天下各诸侯国,百姓很安定,称号为皇帝,下诏任隗状、王绾为丞相,度量不统一而有疑问的,都明确和统一了。"总共四十个字。另一处刻有:"元年,制诏丞相斯、去疾,规范度量衡,这些全是始皇帝做的,都有刻辞。如今袭号而刻辞不称始皇帝,已经久远了,这是后代人干的,不称颂他的功绩和大德,刻此诏文于左边,使后人不怀疑。"总共五十八个字,有一个字已磨光,现有五十七个字,字字分明。它的字体都是古隶。我受皇帝诏命摹写、认读这些文字,与内史令李德林核对,见到了这两个秤锤,现在官库里面;上面的"丞相状",是"状貌"的"状"字,即"丬"旁加"犬"。由此可知,俗本写作"隗林",是错误的,就当写作"隗状"。

【原文】《汉书》云:"中外禔福。"字当从示。禔,安也,音匙匕之匙,义见《苍》、《雅》、《方言》。河北学士,皆云如此。而江南书本,多误从手,属文者对耦,并为提挈之意,恐为误也。

【译文】《汉书》中说:"中外禔福。""禔"字应当从"示"。"禔"是"安"的意思,音"匙匕"的"匙",它的含义可见于《三苍》、《尔雅》和《方言》。黄河以北的学士都认为如此。可江南通行的书本中,多误为从"手",做文章的人写对偶句时,都把它理解为"提挈"的意思,恐怕是错误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