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颜之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傲轩小说网www.axxsw.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释五曰:形体虽死,精神犹存。人生在世,望于后身,似不相属;及其殁后,则与前身似犹老少朝夕耳。世有魂神,示现梦想,或降童妾,或感妻孥,求索饮食,征须福佑,亦为不少矣。今人贫贱疾苦,莫不怨尤前世不修功业;以此而论,安可不为之作地乎?夫有子孙,自是天地间一苍生耳,何预身事?而乃爱护,遗其基址,况于己之神爽,顿欲弃之哉?凡夫蒙蔽,不见未来,故言彼生与今非一体耳;若有天眼,鉴其念念随灭,生生不断,岂可不怖畏邪?又君子处世,贵能克己复礼,济时益物。治家者欲一家之庆,治国者欲一国之良,仆妾臣民,与身竟何亲也,而为勤苦修德乎?亦是尧、舜、周、孔虚失愉乐耳。一人修道,济度几许苍生?免脱几身罪累?幸熟思之!汝曹若观俗计,树立门户,不弃妻子,未能出家;但当兼修戒行,留心诵读,以为来世津梁。人生难得,无虚过也。
【译文】解释之五是:人的形体虽然死了,精神仍然存在。人生在世,看一看自己来世的"后身",似乎与生前是毫无联系的;等到死后,才会发现自己与前身的关系,就像老人与小孩、清晨与傍晚的关系一样。世上有死人的魂灵,向亲友托梦,或降梦给僮仆侍妾,或感动妻子儿女,向他们索取食物,求取福佑,这样的事也不少了。今天有些人处于贫贱疾苦之中,没有不怨恨前世不修功业的;如此说来,怎能不为来世预留福地呢?人们有儿孙,都是世间的百姓,跟各自的身事有什么关系呢?人们爱护儿孙,把房产基业留给他们,而对自已的灵魂,怎能立刻弃置不理呢?凡夫俗子冥顽不明,看不清未来的事,所以说来生和今生不是同一个人。如果人有一双透视今生来世的天眼,能看清生命在瞬间内的诞生与消亡,生生灭灭,不断轮回,难道不畏惧吗?再说,君子生活在这世界上,贵在能够克制自己,谨守礼节,挽救时艰,博施众人。治家的人,希望家庭幸福美满;治国的人,希望国家繁荣昌盛。这些仆人、侍妾、臣僚、民众,与自己有什么亲密的关系,值得为他们勤苦操持呢?这也不过是尧、舜、周公、孔子那样,为了别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欢乐。一个人修身求道,到底可以救度多少百姓呢?能使多少人免除罪累呢?希望你们仔细思考这一问题。你们如果顾及世俗的生计,要成家立业,不抛弃妻子、儿女,不能出家为僧,但应当同时修养品性,遵守戒律,留心诵读佛经,作为通往来世的桥梁。人的一生是很难再得的,不要虚度!
【原文】儒家君子,尚离庖厨,见其生不忍其死,闻其声不食其肉。高柴、折像,未知内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