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大经大法3 (第4/9页)
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傲轩小说网www.axxsw.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上不能直接控制任何人。
曾国藩为了获得“救火队员”的资格,就必须抑制自
己的实力,让大清皇帝放心;但同时自己的嫡系兄弟劳苦
功高,也不能白忙活一场。平衡这两方面因素,的确是很
困难的事情。
所以说,清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纵然曾国藩有
“经法”要术也不能挽救,当然曾国藩的思想也并非是一无是处,只是清王朝
这棵“大树”已经千疮百孔,叶死枝枯了。
成功语录: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皆为平常。
六、洞察时势,图变自强
曾国藩绝非一般俗人之处在于,能够凭他在官场上的眼
力,看出大清王朝死气沉沉的病症,他希望国家变碍强盛起
来。因此,洞察时势,图变自强。
开启洋务运动之序幕,世变也,以变求不变。
曾国藩非常明白世变求变的道理,这一点体现在他开启
洋务运动序幕之中。自从鸦片战争中国失败以来,有识之士
已经认识到:中国各方面都需要彻底改革,否则难以图存。
然而深闭固守的社会、虚妄自大的士大夫、腐败无能的清政
府,共同形成了进步路上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堑,使任何改革
行动,都似乎是寸步难行。
道光末年,魏源在他所编《海国图志》的前言里,首先
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当时并未得到重大的反
响。
咸丰末年,冯桂芬写了一部书,进一步对于仿行西法,
革除中国政治传统上的许多积弊,提出了具体而系统的方
案。书印成之后,冯桂芬曾特地送了一部给当时的两江总督
曾国藩。曾国藩推许这部书是“名儒之论”,但认为书中的
主张,多数难以实行。
曾国藩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可能是基于对当时现实环
境的了解,认为在这样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之下,不可能做如
此重大的改革。然而,在基本态度上,他已觉察到中国的积
弊,的确有振作变计的必要,不过由于他接受的是传统科举
教育,所经历的环境,只限于国境之内。能影响他的师友,
见识都远在其之下,因而使他在改革的步骤及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