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很繁华,很富饶,在柳长生眼中是如此的,至少相比故土代郡,要阔绰得多。
于是他下意识认为少年与其一样,皆是这座城池最底端的穷苦人。
因为从没有膏梁子弟会同一个泥腿子盘坐畅饮,也没有富家公子会和一个叫花子共吃一个窝头。
二人临别前,柳长生问了一句憋了很久的话,“你也没家么?”
“有,有娘亲。”
“那为何不归?”
“身上有伤,怕娘亲心疼。”
柳长生这才注意到少年眼角的淤青,听到少年说起娘亲,忽地也想起了娘,不由垂下眼角。
滞了半晌,低声问道:“那你爹呢?”
少年闻言平静答道:“我当他死了。”
柳长生猛然抬头望着少年,后者脸色不变,好似在陈述一个极其平淡的事实。
少年不知柳长生为何如此看他,反问道:“你家人呢?”
柳长生突然释怀地笑,撇过脸去,“都死了,我没家。”说完觉着不对,又努努嘴指向城外方向,补充道:“土地庙就是我的家。”
这回轮到少年沉默,“对不起,我不知晓。”
“无。”柳长生毫不在意,笑得依旧人畜无害,转身与少年赵政分别。
无人瞧见其眼底一闪而过的黯淡。
慵懒潇洒的声音淡淡传来,“你请我吃了窝头,喝了酒,我认你这个朋友。若是狗蛋他们再欺负你便报我的名号,或者直接来城外土地庙寻我,我帮你出头。”
“有期再会……”
与年龄不相仿的高大身影渐渐消失在长街尽头,莫名有些萧瑟。
少年赵政静静伫立在原地,目送着柳长生离去。
直至望不见了,才喃喃心道:
“柳兄,你我皆是孤寡之人……”
…………
霜降过后便立冬,天气愈发冷冽,缠绵呼啸的北风穿城而过,告诫百姓秋去冬来。
这近两旬时光,柳长生依旧往返于城中与土地庙二地之间,兢兢业业干着倒恭桶的活,至于赵政,倒是没再碰见。但柳长生并未多想,天下无不散之宴席,世事难料,萍水相逢一场已是缘分,何故强求再度重逢。
“一…二……三……”
“三十二。”
破庙中,柳长生盘坐在破褥上,细心数着这一年来攒的工钱,在他面前是码成一条长龙的铜钱。
不知数了几遍,确认不会再多一枚出来后才将铜钱收进用麻布缝制的布袋中,又塞进自已心口位置,仔细按了按,才放心躺下,望向头顶破洞中的天廓。
嘴里碎碎念,“城东老张铺子新麻布袄子三十五文一件,念了这么久终于攒够钱了……”
很快又变卦,“不行不行,买了袄子年底就得饿肚子,过年总归要吃些好的,王记的白面馍馍馋了好久了,年节时候得买上五个,不,十个,袄子明年再买也不迟……”
说罢瞥了瞥身上穿了几年的破袄,打满补丁的开口处已有碎布片冒出头来,尤为寒酸。
看着看着不由笑出声来,然后红了眼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