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轩小说网

字:
关灯 护眼
傲轩小说网 > D之复合 > 03

03(1 / 2)

“探寻偏僻之地传说之旅”第一回的稿子终于写完了。

因为是系列的第一个篇章,伊濑在内容和文体上费了不少工夫,交给浜中时距截稿日已很近了。那天下着寒冷的秋雨,天空阴沉黯淡。窗外,雨水拍打着落叶。浜中坐在窗边,举着稿纸,将三十五页文章认真通读。

伊濑不太喜欢别人当面读自己的文章,时而忐忑不安地抽着烟,时而中途离开,有一搭没一搭地同妻子说话,一副心神不宁的模样。他很想知道浜中读后会有怎样的感想。因为涉及传说,多少要结合一些理论。高木敏雄的《日本神话传说研究》对浦岛和羽衣传说做了详细考证,藤泽卫彦的《日本传说研究》中,亦有相当丰富的例证论述。除这两本书外,伊濑还参考了另外三四册书籍,在文中对传说加以解说。

伊濑也应浜中的要求,将木津温泉附近山林中发生的藏尸凶杀案作为插曲写进游记里。对他来说,这样做还别有意义。虽然杂志上的游记有自己固有的套路,将对古老传说的剖析加进去,难免有画蛇添足之嫌。但考虑到浜中向他约稿时,曾说过大家对游记创作见仁见智,他便打算另辟蹊径,大胆尝试。

说到底,《草枕》只是面向一般读者的杂志,也必须遵循“娱乐至上”的原则。不知浜中对这点有什么意见。浜中是一个好为人师的家伙,在他读完伊濑的文章发表观感前,伊濑心里都没底。如果他劈头就说“这可不好办啊”,那伊濑就决心不再为他写稿。就算有妥协,若整体上持否定态度,伊濑也不会再次动笔。

“可以啊。”对着伊濑的仍是那张娃娃脸,说话的措辞却十分老成。

“这篇文章还过得去吧?”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伊濑暗暗高兴着,却故意不将情绪流露出来,一副毫无自信的表情。

“相当可以!当着老师的面我也要说,您的文章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浜中赞不绝口。

“是吗?我还担心会不会太艰深呢。”因为加入了考证,伊濑对这部分会不会受欢迎一直忧心忡忡。

“绝没有这回事。如果这点考证都没有,整篇文章就太虚浮了。如今的读者眼光都比较高,这种内容也肯定爱看。”

“那我就放心了。”浜中的赞赏让伊濑心情大好,于是不再装腔作势,真心地笑起来,“早点拿给主编过目吧。”

“我也这么想。您能不能先答应做第二次采风呢?”

“没问题。不过,虽然你觉得不错,主编没有发话也是白搭啊。”

“这个您不用操心,我最了解主编的爱好和性格了……对了,第二次采风前,您能不能同主编见个面?”

“荣幸之至。”

“我可以把他带到这里来,但我觉得,咱们在市中心找个地方坐下来边吃边聊会更好。”

“我都没问题。”伊濑满脸喜悦,“说起来,我还没请教过主编大名呢。”

“主编名叫武田健策,大概四十二三岁吧,创办过两三本文艺杂志,对文章的要求非常高。”

“对这样的主编,我还真有点害怕呢。”

“没事的。说句失礼的话,我的想法和武田先生不会差太远。”浜中说着眯起了眼,这是他在表明自信时的习惯动作,“老师,我能否在您以后的文章中都看到浦岛和羽衣传说呢?”

“你的意思是,要我将这一主题贯穿始终?”

“没错。突出这一系列文章的特色,会增添趣味性。”

“是个不错的新想法。不过,有那么多素材可写吗?”

“这个嘛,稍稍偏点题也无所谓。总之,我会尽量寻找相似的传说,请以后继续围绕这个主题做文章。当然,如果老师不愿意就另当别论了。”

“没有,我可没这么说。”伊濑当然不能一口回绝。毕竟,如果能连载,稿费就会源源不断,像月薪一样稳定。

“那材料就交给我去查吧。下次咱们去羽衣传说最具代表性的流传地——三保松原怎么样?”

“三保松原?”伊濑不解地说,“那里相当有名啊,不是背离了‘探寻偏僻之地传说’的主旨了吗?”

“虽然不是偏僻之地,可如果要调查羽衣传说,就不能绕开那里。姑且去转转看吧。我会陪同老师的。”浜中似乎已经做出了决定。

“那咱们啥时候出发?”

“这篇稿子终校后就立刻出发。唔,您看下月初怎么样?”

“我没问题。只去三保松原吗?就跑一个地方,有点可惜啊。”

“当然不会只去那里,还得请老师去别的地方转转。但具体的地点稍后才能定。”浜中认为双方就此议定,于是自顾自点了点头,又点燃了一支烟。

“我说,浜中君……”伊濑从担心稿子能否过关的焦虑状态中解放出来,说出了刚才就想提的一个问题,“我按照你的要求,把木津温泉的凶杀案也写了进去。这件事后来有什么进展?你不是说过,你拜托了当地的报社,请他们一有结果就通知你吗?”

“那件事啊……”浜中就像突然想起了一件久远的往事,“似乎一直悬而未决。报社再没有向我通报过任何消息。”

按道理说,当时浜中比伊濑更关注这个案子,现在不应该如此消极才对。肯定是由于一直没有进展,他的兴趣也消退了吧。

“能不能再去向报社询问一下案子的情况呢?”

“早就问了。两三天前,报社给我寄来一封信,结果说后来他们又搜了一次山,仍旧一无所获。”

“就是说,他们一共搜山两次?”

“是的。看来,那封匿名信根本就是恶作剧,把警察逗得团团转。报社也只是简单地告知我这一点,我一下子就泄气了。”

“太遗憾了。我想,我的稿子上杂志出版后,读者针对这个案子的提问肯定会蜂拥而至。”

“蜂拥而至”有点夸张,可毕竟写得煞有介事,多多少少会有反响。

“是啊。我也没想到结果会如此无趣。当时还以为一定会找到什么东西呢。”

“干脆把这部分删掉如何?”

“那可不行。老师您也说了,读者的信件想必会蜂拥而至,可见这类情节有多受欢迎。无论以后发展如何,我们还是先保留下来为妙。”

“我总感觉这是在玩弄读者。”

“现在看的确如此,不过案子无果而终的责任并不在你,要怪也得怪警察的搜查做得不够细致。”

“也就是说,归咎于现场搜查不充分?”

“是的。毕竟是乡下的警察,不能对他们寄予多大的希望。搜了两次山,竟然没找到尸体,这太说不过去了。”

“这倒也是。”虽然嘴上这么说,伊濑心里却觉得这种可能性不大。浜中一味地强调警察的无能,可当时参与搜山的还有镇消防队和青年团,很难想象多方联合后还会有所疏漏。

伊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浜中。

浜中心神涣散地应声道:“总而言之,今天必须将稿件交给印刷厂,我不多说了。”说着就起身回去了。

下个月月初就去三保松原的话,必须提前做点功课。虽然这么想,伊濑还有别的稿子要写,于是拖拖拉拉地过了两三天。不可思议的是,接手《草枕》的约稿后,其他出版社的约稿也接踵而至。

第四天傍晚,浜中气喘吁吁地跑来,一进家门就将从印刷厂带来的校样递给伊濑。“老师,非常抱歉,您能不能再补写一点?”

“写什么呢?”

“我把稿子交给主编看过了,他非常高兴,说您写得很好,辛苦您了。”

“谢谢。”

“但主编有一个小小的要求:浦岛和羽衣传说的共通点,也就是‘滞留说’读起来相当有趣,主编希望您再详细介绍一下。”浜中说得很客气,听似在询问伊濑的意思,事实上这从一开始就是半命令式的要求。

“只做这一点改进是不是不够?”伊濑重读了一遍校样。听浜中这么一说,他自己也觉得似乎写得太简单了。可是,在这方面着墨过多,能激发出读者多少兴趣?这本杂志的读者未必都是民俗学爱好者啊。

“没有。主编对其他部分都很满意。”浜中没有针对伊濑的疑问发表更多的看法。对主编的意见,他也只有服从的份儿。

“老师,为了避免麻烦,您只需介绍现成的学说就可以了。当然,我们愿意让老师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杂志马上就要付梓了……”浜中说。他的意思再明白不过——反正你也提不出新学说,不如就从手头的书里摘抄一段现成的文字,糊弄一下就可以了。

虽然这个提议听上去有点让人窝火,但时间紧迫,这么做的确省心省力。于是伊濑参考《日本神话传说研究》,用通俗的文字将其中的学说讲解了一番。

一想到浜中就在隔壁房间等待,伊濑就十分不安,但他好歹将三页稿纸写满了。

伊濑叫来浜中,当着他的面朗读补写的内容。

“太棒了!”浜中致谢道,“主编看到这个肯定会满意的。真不好意思,在您百忙之中还来添麻烦。”

然后,他数了数伊濑补写的页数,从怀中掏出一个棕色信封。“老师,这是稿费。我预计您大概会再写三页,于是多带了点钱出来,没想到真猜中了。”

“哦?现在就付稿费?这也太早了吧?”伊濑有点惊讶。根据以往的经验,稿费一般要在杂志出版后一两个月才支付。

“像我们这样的小出版社,如果这点优待都没有,那就更没竞争力了。”浜中苦笑道。

伊濑打开信封,里面是一张支票,上面写着约定好的稿费金额。“真是怪不好意思的。”

旅行的费用就是由出版社全额承担的,虽然本就理所应当,但现在又这么早支付稿费,伊濑觉得待遇有点过于优厚了。不过,诚如浜中所言,小出版社也只有通过这种手段才能博取作者的信任。

浜中接过伊濑写的收据,连忙说:“老师,那起凶杀案有新进展了。”

“哦?找到尸体了?木津温泉那边通知你了?”伊濑提高嗓门道。

“报社寄来了剪报。不过还是没有发现尸体。”

“写的是什么?”伊濑失望道。

“唔,请您自己读读。”浜中从笔记本中抽出一小张剪报。

十八日白天,农夫河合次郎前往木津村附近挖山药,在杂草下发现一块木板。挖出一看,那木板长约60厘米,宽约25厘米,上面用墨笔写着“第二海龙丸”的字样。河合想起此地是不久前“匿名信凶杀案”的现场,说不定这木板与案件有什么关系,于是向当地警察署报案。

本报记者在警察署看到,那块橡木板厚仅一厘米,估计是木船的碎片,看上去相当老旧。船名似乎是后来写上去的,不知是不是恶作剧。警方对附近的渔港进行调查后,没有发现名为“第二海龙丸”的船只。警方暂时认定,这与“匿名信凶杀案”没有关联。

伊濑念完,将剪报扔在浜中面前:“可笑。只有乡下的报纸才会对这种事大书特书吧。”

“城里的报纸也会报道。毕竟,山野里可能埋有凶杀案的尸体,这种新闻比较有噱头。”浜中答道,小心翼翼地将剪报放进笔记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