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轩小说网

字:
关灯 护眼
傲轩小说网 > 隋朝其实很有趣儿.上 > 第十章 新秩序

第十章 新秩序(2 / 2)

我们直接快进,进入到南北朝时期吧。公元432年,吐谷浑第十任可汗慕容慕璝擒获了胡夏王国(五胡十六国中的倒数第二个王国,建立者郝连勃勃,匈奴人)的末任帝郝连定,并将其送给北魏帝国。

当然了,慕容慕璝也不能白干活,顺便,他还递了份奏疏给北魏,表示:“我生擒活捉僭伪叛徒(郝连定),把捷报呈献陛下。陛下所赏赐的爵位和官阶虽然崇高,可是疆土没有增加;车辆旗帜,虽然准许有荣耀装饰,可在财物上没有任何奖励;俯请陛下体察下情。”

慕容慕璝这意思,北魏你不能尽整虚的,我立那么大功,不得给我点实际的?要不然,我吃饱了撑的给你干活?

北魏帝拓跋焘倒也不含糊,立即把这封奏疏交给大臣们讨论。讨论结果嘛,出奇的一致——这小子吃了碗里看着锅里,他立什么功了?攻城了还是略地了?没有嘛!就抓了个必死之贼郝连定嘛!就这点功劳,就吹嘘起来了,就要赏赐了?现在塞外民众都归他了,还不知足!坚决不惯着!

拓跋焘于是回信过去,概括起来三个字——不惯着!

慕容慕璝很生气,他这卖命效劳的,屁都没捞着,心里不平衡,于是,他就得给北魏点颜色看看了。慕容慕璝的办法是,去跟刘宋政权搞好关系,又是进贡又是送还俘虏的(当年被胡夏俘虏的一百五十人),至于北魏嘛,呵呵,你不仁,我也不义,进贡?一边去!

自此之后,吐谷浑跟北魏的关系就很紧张。

后来,慕容慕璝死了,其弟慕容慕利延即位。这位慕容慕利延,延续了慕容慕璝的对外政策,联南抗北,但是,悲催的是,此一时彼一时,北魏帝国今非昔比,当时已经灭亡了北凉,基本统一了北方,力量强盛,不可一世,慕容慕利延当时就慌了,连忙西遁,意欲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后来还是拓跋焘念及慕容慕璝擒获郝连定的旧情,派使者前去抚慰,这位慕容慕利延才定下心来,返回了故土。

但是,慕容慕利延怕归怕,骨头还挺硬,他的侄儿慕容纬才(第九任可汗慕容阿柴的长子)要投降北魏,被他知道了,他当即将其斩首。

然而,北魏的强盛已然不可遏止,对于改善跟北魏的关系,慕容纬才是第一个,但绝不会是最后一个。

公元444年六月,慕容纬才的弟弟慕容叱力延等八人投奔了北魏帝国,北魏政府当即封他为归义王。

然后,慕容叱力延就跟北魏哭诉了,说自己老哥是怎样一心向善,而吐谷浑国王又是怎样拒不悔改,最后,他请求,出兵干他一票?

北魏对慕容慕利延本就不爽,听慕容叱力延这么说,自是没有话讲,说干,那就干他!也好让这货知道一下北魏的厉害。

于是,在该年八月,北魏对吐谷浑发动了一次大规模攻击。战斗的结果是,当北魏军队抄近路杀至大母桥时,慕容慕利延就只剩下吃惊的份儿了,吃完惊后,便一路西遁,逃到了白兰(通天河流域),他的侄子慕容拾寅逃到了河西(青海省兴海县西);还有没逃了的,两个下场:

一、被杀。吐谷浑汗国五千余人在战争中丧生;

二、投降。慕容慕利延的堂弟慕容伏念带着一万三千余人,投降北魏。

还没完,转年夏天,北魏又对吐谷浑发动了第二次攻击。这次进攻比前一次更猛烈,猛烈到吐谷浑根本无法招架,两个宗室成员慕容什归(慕容慕利延的侄子)和慕容被囊(慕容慕璝之子)虽然都发扬了打不过就溜的精神,但是到最后,还是不免被生擒活捉,而慕容慕利延则悲催的一路西奔,就是苦了西域的一个小国——于阗(首度于阗,新疆和田市)。

于阗国王也是倒霉,不招谁不惹谁,突然间,天降横祸,出来一伙强盗,就把他国土给占了,他率军反抗,结果被砍了……

一直到公元446年,吐谷浑才重新回归故土。

这件事说明了一个道理,甭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最要紧的,是得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要是认不清自己,那可是要倒大霉的。

事情搞到这样,慕容慕利延准备怎么办呢?就此低头?No!坚决不低头,很有骨气,北魏不是横吗?让他横吧。他去求助刘宋去。

公元450年,慕容慕利延向刘宋皇帝刘义隆递交请求,要求将所部迁移到越巂郡(四川省西昌市)。刘义隆看小弟有难,也是责任胖呆,倒是批准了请求,但最后慕容慕利延并没有南下。

慕容慕利延之所以没有南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自己身子骨不行了——公元452年,他就过世了。接替他的位子的,乃是他的侄子慕容拾寅(八任可汗慕容树洛干的儿子)。

这位慕容拾寅是个“聪明人”,至少表面上,比他的两位叔叔都聪明,他的外交政策,就不再是“一边倒”了,而是相当滑头的搞了“两面派”,在他继位之时,同时向刘宋和北魏派出使节,请求奖赏。

效果倒是不错,两方面都挺给面儿——刘宋封他为安西将军、西秦、河、沙三州刺史,封河南王;北魏封他为镇西大将军、沙州刺史、西平王。

于是,拿着两家的好处,慕容拾寅过上了逍遥自在的好日子。

但是,这样的好日子能延续多久呢?很显然,延续不了多久。因为,慕容拾寅的这点小伎俩,也就是“小聪明”,他这样是把两国当猴耍,但是,这两国可不是猴,没那么容易耍。

公元460年,听说慕容拾寅小日子过得挺滋润的北魏高层相当不爽,就有哥们上奏疏了,说这种货我们养他干啥?干了他吧!

该年六月,北魏向吐谷浑再次发动了进攻。结果自是不消说,慕容拾寅逃去了南山,北魏军队大获全胜,要不是渡过黄河后发生了瘟疫,北魏且不退兵呢,这次北魏收获颇丰,俘获各种牲畜三十余万头。

公元470年,北魏再次进攻吐谷浑,慕容拾寅再次遁逃。

事实证明,在比你强的人面前,千万不要耍滑头,否则会死得很难看。

当然,慕容拾寅也不是这么甘心挨打,公元473年,为了报复北魏,他发动了对浇河郡(青海省贵德县)的进攻。

但是,一个人老挨打,是有他老挨打的道理的,因为,情况明摆着,你打不过别人嘛!慕容拾寅的这次进攻,毫无悬念的吃了瘪,北魏司令官长孙观深入吐谷浑国境后,还玩了出狠的——强行收割了秋季成熟的庄稼。

庄稼被人割了,这日子还怎么过?结论是,没法过嘛!没法过之后,慕容拾寅终于低头认怂了,投降了北魏,并开始每年向北魏进贡。

吐谷浑投降了北魏,当然就不能跟南朝瞎胡来了。

公元490年,吐谷浑第十三任可汗慕容度易侯去世。该年九月,南齐派使者去册封慕容度易侯的世子慕容伏连筹,结果,慕容伏连筹就牛逼哄哄的要求南齐使者丘冠叩拜,丘冠当然不鸟,最近,居然就被推下了悬崖。

南齐方面自是恨得牙痒痒,但是,牙痒痒也没用,山高皇帝远,南齐啊,还真管不着吐谷浑。

当然,这事儿也能看出慕容伏连筹的特点,三个字概括——二愣子。道理明摆着,就算他不愿跟南齐来往,也犯不着把人使者推下悬崖吧。

二愣子就有二愣子的处事方式。次年,北魏要求慕容伏连筹去京城朝拜,结果,这位二愣子就犯了愣,拒绝了北魏的要求,而且,还修整了边境两座重镇,准备负隅顽抗了。

这能讨到好吗?倒霉是一定的嘛。长孙观攻击了这两座城镇,大获全胜,而后,俘虏了三千余人。

还没完,公元491年,北魏冯太后去世,北魏派使者去吐谷浑报丧,结果,在接受诏书时,据说慕容伏连筹态度轻浮,吊儿郎当。

这下北魏使者气得要死,回国后,当即要求进攻。但是呢,此时的北魏皇帝,乃是著名的孝文帝拓跋宏,以汉化改革闻名于世,他的处事方式,就跟前辈大有不同——当时他表示,算了吧。

好,打仗可以算了,但这口气咽不下去,大臣们又要求,把吐谷浑的进贡退回去?这意思,就是要断绝双边关系了。拓跋宏又不同意,非但不同意,他还让长孙观把去年俘虏的三千人送回去。

有人要问了,这拓跋宏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呢?怎么这么怂呢?很简单,四个字——以德服人。

效果如何呢?好,非常好。该年秋季,慕容伏连筹就让他的世子慕容贺虏头去平城朝拜了。拓跋宏于是封慕容伏连筹为都督西陲诸军事,封西海公爵,吐谷浑王;顺便,还派了使者张礼去做国事访问。

这位慕容伏连筹当时跟西域小国宕昌一语不合,想去征讨,并就此询问张礼的意见。张礼表示,吐谷浑和宕昌都是北魏藩国,一言不合就要打仗,不合规矩,破坏地区稳定,我们不同意。我离开国都时,宰相告诉我,如果阁下能够修正错误,则汗国政权可以保持,如若不然,大祸即将临头。

慕容伏连筹被这一席话说愣了,沉默了许久。

沉默之后,慕容伏连筹找到了自己的应对方式。对待比自己强的北魏,那就好好当孙子,踏踏实实尽本分,但是,在自己的王国,则设置文武百官,对待邻国,也以大国君王自居,将其视作藩属。

公元500年,得知此事的北魏警告吐谷浑,但仍然加以包容。

这段时间,算是北魏和吐谷浑之间关系最为稳定的时期。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付二愣子,有时候讲道理比讲拳头更有用。

公元540年,慕容伏连筹去世,儿子慕容夸吕即位。

这个年份呢,中国北方正乱作一团,自从公元524年六镇兵变之后,北魏跟吐谷浑的关系就中断了,借着这个机会,吐谷浑日渐发展壮大,到了慕容夸吕即位时,此公已经自称可汗,吐谷浑汗国已经成为东西三千里、南北一千里的一个西域强国。

也就在这一年,慕容夸吕派人去邺城跟东魏恢复了邦交。

跟东魏友好,这就意味着跟西魏交恶。表面上,吐谷浑跟西魏也恢复了外交关系,但是实际上,慕容夸吕借着西魏立足未稳的机会,很是不把西魏放眼里,隔三差五就派人抄掠西魏边境。

一开始,西魏为了跟东魏较劲,还顾不上吐谷浑,等到局面暂时稳定后,宇文泰不能忍了。公元553年,宇文泰亲自率三万骑兵,越过陇山西进,抵达姑臧(甘肃省武威市),征讨吐谷浑。

慕容夸吕当时就慌了,请求投降。当然了,慌过没多久,故态复萌,又和北齐帝国互派使节去了……

西魏对这情况当然是恨得牙痒痒,就想给吐谷浑点颜色看看。机会来了,西魏凉州刺史史宁侦察到了吐谷浑使者(出使北齐的)回来的日期,预先在半道设伏,然后在赤泉的突击中,生擒吐谷浑大臣乞伏触连。

公元556年,突厥的木杵可汗跟西魏借道凉州,袭击吐谷浑,而史宁也随之出征。结果在史宁的策划下,此次出征大获全胜。

当然,慕容夸吕咽不下这口气,公元557年,发动了对北周的报复性袭击。当然了,一切在渭州刺史于翼(于谨次子)的预料内,此次出击,吐谷浑也没抢到啥东西,最后也就撤退了。

公元576年,宇文邕派太子宇文赟出征吐谷浑,当然了,大权还是掌握在随行的王轨和宇文孝伯手里。此次出征,北周再次获胜,北周军队杀到了吐谷浑汗国的首都扶俟城(青海省都兰县),随即班师。

然后呢,时间就到了隋朝了,公元581年,隋文帝登上了皇位。

对于这个新建的帝国,吐谷浑一开始的态度——不服。不服之后,吐谷浑当然就不免要跟隋帝国较量一二。

公元581年八月,吐谷浑进攻凉州。隋文帝当然不示弱,派大将元谐率数万人迎战。

这是吐谷浑跟隋朝的第一战,杨坚自然是希望能拿个满堂彩,此后,也便能在双边关系中占据绝对主动。这一切,就要看元谐的了。

然后,元谐完成了任务,而且,超额完成了任务,杨坚拿到了一个超级头彩。先是在丰利山(青海湖东),元谐大破吐谷浑军,而后在青海湖,在跟吐谷浑太子慕容可博汗主力的决战中,元谐再度取得决定性胜利。此战中,元谐击斩及俘虏吐谷浑士卒,数以万计。

显然,这是一次堪称摧毁性的胜利。此战之后,吐谷浑全国人心惶惶,部众离心,王爵侯爵数十人,均率领自己的部众投降了元谐。至于慕容夸吕,此公除了学习历代前辈,率领部众西遁,也就再没别的招了。

按说这么一场战事结束后,慕容夸吕怎么也该学乖了,但是,此公偏是不认输,公元583年,吐谷浑居然再度出击,攻击隋朝临洮(甘肃省临潭县)。这次偷袭成效显著,临洮刺史皮子信阵亡。最后,隋帝国还是靠老将梁远把吐谷浑击退了。其后,吐谷浑还试图攻击廓州,结果被早有防备的隋军击退。

当然,隋军也不能任由吐谷浑蹬鼻子上脸,吃了一亏后,势必要找回场子。该年六月,梁远帮隋帝国找回了场子,在尔汗山击败了吐谷浑。

公元584年,由于吐谷浑迟迟不肯屈服,而且隔三差五便来袭扰边境,隋军决定主动出击,给吐谷浑一个下马威。该年四月,隋朝大将贺娄子干征调部队,进攻吐谷浑,此次斩杀男女一万,二十天后,方才班师。

即便如此,隋朝跟吐谷浑的关系仍然难以稳定,杨坚对此感到极为忧虑,曾经,他试图改变边境民众的生活方式,让他们营建城池,种植农地。然而,贺娄子干上疏表达了异议,认为边境常年战乱,无法推行农耕,即便硬要如此,也可能徒费精力。还不如彻底取消边远地区的农垦区,让他们畜牧为生,军事上以烽火为号,就无需担心吐谷浑对民众的侵扰了。

杨坚采纳了建议,并将贺娄子干任命为榆关总管。

往后的几年,吐谷浑跟隋朝的关系,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戏剧性的来源,自然是出现在慕容夸吕身上。

慕容夸吕大概是历史上最长寿的国王,据说,他活了一百岁,在位五十二年(从公元540年到公元591年),当隋朝建立时,这位老爷子已经八九十岁了。一个八九十岁的老头子,甭管身体多硬朗,脑袋瓜势必是不甚灵光了,但是呢,他又不肯交权,不愿安度晚年,于是,麻烦就来了。

在人生的最后几年,老爷子跟他的儿子们杠上了。老头子总是担心,他的这些个儿子等太久会不会等的不耐烦,会不会对他不利,所以,性情喜怒无常,对太子更是苛刻无比,一辈子废了好几个太子,有些个倒霉的,甚至还被他诛杀。于是,吐谷浑汗国的王子们人心惶惶,本来最热门的太子之位,如今居然成了烫手山芋,谁都不想干。

谁都不想干,也得有人干,太子的位子最后还是着落在了某王子(名字未知)头上。这位王子担惊受怕,害怕重蹈哥哥们的覆辙,于是,便想把这个老而不死的老爹给办掉,彻底扫清祸患。但是呢,情况明摆着,慕容夸吕在位四十多年,政治根基稳固,他能随随便便废了那么多太子,也不是没道理的,所以,很显然,这位王子力量不够。

力量不够怎么办?很简单,求援呗。这位王子一求,就没悬念的求到了隋帝国头上,请求隋朝边防军能在他发动政变的时候,出兵相助。

秦州总管杨弘一听,觉得这事儿挺靠谱,就上报杨坚,表示咱帮这位小王子一把?结果呢?结果杨坚想都没有想,立即回答——不成!

杨坚这一回答,基本宣判了小王子的死刑。不久后,小王子阴谋败露,再然后,跟他的几位哥哥一样,倒了霉,再再然后,慕容夸吕立自己的幼子慕容诃当太子。

此时,迭州刺史杜粲建议杨坚,趁着吐谷浑内乱,咱干他一票?结果杨坚的回答,还是那两个字——不成!

这也不成,那也不成,杨坚在想啥呢?他到底想如何解决吐谷浑的问题呢?别着急,接着看。

就在这一年,新立的太子慕容诃也跟他的哥哥们一样,睡不安寝,食不甘味,也怕倒霉,但是呢,前任的例子摆在那,对抗自己的老爸,显然死路一条,怎么办呢?他想出的办法,干脆带着自己的一万五千部众,投降隋朝算了,然后,他派了使者去大兴,请求隋朝出兵协助。

结果杨坚什么态度呢?他先是讲了一番大道理:“浑贼风俗,特异人伦,父既不慈,子复不孝。朕以德训人,何有成其恶逆乎!”然后,当面拒绝了使者:“父有过失,子当谏争,岂可潜谋非法,受不孝之名!溥天之下,皆朕臣妾,各为善事,即称朕心。嵬王既欲归朕,唯教嵬王为臣子之法,不可远遣兵马,助为恶事!”杨坚的看法很有意思,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教育慕容诃要守孝道,但是朋友们,国际政治中,还讲什么孝道,是不是有点诡异呢?

好吧,我们来分析一下吧。其实呢,杨坚所做的事情,也没有那么诡异,跟如今满世界嚷嚷“民主”、“人道”的美帝并无二致,简单说——价值观输出。

一个稳定的国际秩序,是需要有统一的价值观的。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这个道理。人类历史上所有的纷争,除了利益之争外,最重要的,莫过于价值观的争斗,中世纪基督教对伊斯兰世界的十字军东征,二战时纳粹要灭亡犹太,二战后美苏进行冷战,说白了,背后的根源,就是价值观,或者说文化。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也就能明白杨坚为什么屡屡惺惺作态,一次又一次放弃轻松介入吐谷浑内政的机会了。在杨坚看来,吐谷浑问题,其实最根本的,乃是价值观问题,文化问题,只有这个问题解决了,吐谷浑问题才有望得到根本性解决,所以,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孝道”,乃是力图从文化上征服吐谷浑。

历史无数次证明,文化层面的征服,远比武力层面的征服更有力量。

最典型的,英国人在他们的“日不落帝国”时期,如果说最大的成功是什么,那就是,英国人让他们的语言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势的语言,让英式文化成为世界上最强势的文化,所以,时至今日,哪怕世界第一强国变成了美国,英国人也可以很自豪的说,统治世界的,依然是他们。

以中国历史而言,华夏儿女之所以在历史上面临了多次的外族侵袭而不至于种族灭亡,其最重要的东西在于——我们在文化上的优势。由于文化优势,因此,每一次民族大融合的结果,都是少数民族被汉化,而非汉族被异化。

所以,在杨坚看来,建立国际新秩序,最核心的问题,不在于军事层面,或者是经济层面,而在于文化层面。

不管杨坚有没有成功,我们都得说,杨坚是对的,他的思想,在后世得到了重大的发挥。朱元璋建立明帝国后,便是依照他的思路进行国际秩序的整合的,而很长时间以来(包括整个隋朝时期)一直困扰我们的朝鲜问题,也在这个思路下,被彻底解决了——朝鲜吸收了中华文明,成为顺服的明帝国藩国。

当然,打文化牌还有个很重要的前提——国力上的绝对优势。

杨坚之所以对吐谷浑打文化牌,就是因为国力上具有绝对优势,他有自信,随着隋朝统一中华,吐谷浑的臣服是早晚会出现的。

杨坚的想法没有任何问题。公元591年,随着陈朝的灭亡,老而不死的慕容夸吕终于意识到自己没有能力对抗隋帝国了,他开始向隋朝进贡,然后向西逃亡,据守险要——至于进攻?那是想都不敢想了。

该年,慕容夸吕终于去世了。

继承汗位的,是慕容夸吕的又一个儿子慕容世伏。在即位后,慕容世伏立即派侄子慕容无素携带奏章去大兴,请求作为藩属,并请求让女儿进宫,充当宫女或者妃嫔。杨坚同意了前一个要求,拒绝了后一个要求:“若依来请,它国闻之,必当相效,何以拒之!朕情存安养,各令遂性,岂可聚敛子女以实后宫乎!”

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杨坚的行为——大国风范。

公元596年,杨坚将光化公主(宗室女)嫁给慕容世伏。慕容世伏请求将公主称为“天后”,杨坚一如既往的拒绝了请求。

次年,慕容世伏在国内的政治变乱中被杀,他的弟弟慕容伏允即位。即位后,慕容伏允将此事报告杨坚,并请求宽恕他的专权,并请遵照旧例,也娶隋朝公主为妻,杨坚同意了他的请求。

自此之后,吐谷浑向隋朝进贡,年年不绝。

隋帝国与吐谷浑的双边关系,也就此稳定下来。在这里,除了佩服杨坚的高瞻远瞩,我们似乎也不能有其他的反应了。

然而,可惜的是,这种稳定没有持续多久便被隋炀帝破坏了。其间详情,也敬请关注《隋朝其实很有趣儿·炀帝篇》了。

还剩最后一个——高句丽。因为隋朝跟高句丽争斗的高峰乃是隋炀帝时期,因此,关于这个问题也就摆在《炀帝篇》中进行详述了。

经历了漫长的乱世,隋王朝重新统一了天下,中华帝国也以一个崭新的姿态开始出现在东亚的版图上,经历了漫长的民族大融合后,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对于如何构建一个崭新的稳定的国际秩序,隋文帝杨坚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而他的这个答案也即将启动中国历史的又一个黄金期。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并不在于武力,而在于能够输出一套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观,能够以自己的文化,来影响周边的世界。

眼下的中国,在经济上、在军事上,或许正在逐渐崛起,但是,要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超级强国,我们还欠缺一点最重要的东西,让我们共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