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个时候这么做是绝对不会有人怀疑是商王干的,只会认为姬旦是真的因为父兄皆亡,国家也几近于亡国,忧虑而死——仔细想想,任何人带入一下姬旦的立场和感受,都可以理解这个事情。
你兄弟奋姬周五世之志向,经营数代人,终于有资格向商王问鼎的时候,被一波打灭,而且还不能说是运气。
毕竟子受从未掩盖自己的战略意图,他一直都几乎把敌意摆在脸上的,所以,姬周是在做好了几乎完全的准备的情况下,并且双方都几乎是正面进行了战略布置和对抗后,被一波打灭。
因为运气或者意外而灭亡,或许还有人不甘而奋发,但是,在如此准备充分的情况下,还灭亡,特别是最后那一战的时候,还是你周的诸侯簇拥着商的王长女亲自来把你的周军主力拖在凤凰山下的。
换成任何一个稍微有点雄心壮志的人,遇到这样的情况,心如死灰都是比较轻的形容了——所以,这个时候,姬旦被子受派刺客干掉,姬氏男丁绝嗣,然后顺理成章令姬棠子继周之宗庙,那是完美的时机。
但是过上几年那就不太好说了,一旦姬旦站稳脚的话.......与此同时,西岐以西,新营建的一座新城,也位于就是后世的宝鸡市一带的临时小城当中,年幼而初登大位的姬旦遭遇到了人生当中最大的考验。
这个噩耗来的如此之快,以至于他还来不及擦干眼泪就陷入到错愕当中——原本臣服于周的,那些姬昌的义子们,带着他们的蛮族部落将这座小城围得严严实实的。
“蛮人,果真畏威而不怀德!”忠心耿耿的近侍贵族感到十分的愤怒,这些蛮子,之前沐浴在姬周的恩德之下,甚至还被姬昌收为义子,为周人开拓西边的疆土,而现在,周一落入下风,他们就果断的造反了。
“还有那些叛徒!”现在分封为秦国诸侯的那些贵族,对于姬旦的遭遇那是一个冷眼旁观,甚至好不容易突围出去的求援信也石沉大海。
“不要骂了,这些都是应有之理”姬旦苦笑着说道,“往昔周力盛,蛮人不得已而服从,其所服者,周之力也,非周之德也。”
他当然知道所谓的以德服人的本质还是以力服人,只是周很能打,所以,这些部落不得不服从周的恩德——这一点可以看那个“仁义不施”的大只佬就知道了。
“而且往昔,诸姬多鄙之,驱其族人上阵厮杀,分其功劳,不得公正而赏赐。”
虽然吕尚和姬考都尽可能的做出了一定的补偿和改变,依然不能完全的抵消姬昌时代的问题,更别说,他们要对付商这样的强敌,更侧重于内线防御,对于抵御蛮族的这些姬昌义子就自然是得往后排了。
“无事驱使如豚犬,有事望其捐身而报,何以待之薄,而责之厚也?”
没事的时候,大家都叫他们是蛮子,没人拿他们当姬氏族人,也就姬发和姬考这些地位无可撼动的正儿八经的嫡系对这些义兄弟比较亲和一些——毕竟这些人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威胁,而且是相对可靠的助力。
但是底下的那些姬氏族人和庶子就不这么看了,还是那句话,他们本身就受到嫡系的打压,唯一的办法就是从更鄙薄的那些义子身上找补回来。
而这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现在对于那些蛮人首领来说,姬考、姬昌、姬发这几个他们熟悉的,多少有那么点恩义的人没了,而姬旦年幼和他们又没什么交情,加上现在姬氏衰落,大商再度崛起,那么这些蛮人首领自然是有仇报仇,有怨报怨了。
“而那些诸侯亲戚......”姬旦沉默了一下,叹息道,“也不能怪罪他们,他们也没有办法”新降之人,最忌讳就是和旧主眉来眼去,“若是他们星夜驰援,那反是期盼我等不得好死。”
新叛变过来的投降者和旧主眉来眼去,还存在某种忠诚心或者说联系的话,这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件最糟糕的事情。
他们会被商王猜忌,导致在商的权力圈子里面不太好混,本来这种被裹挟过来的投降者,就很受歧视和注意,这个时候,还一幅忠诚热心的模样,那怕不是自己找死。
而且对于现在不得不蛰伏的姬周也是一个坏事,因为你都被打成这样了,商王开恩留你宗祠不毁,没给你全家齐齐整整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你这个时候,还广为联络旧部,你是想做什么?那怕不是度过了眼前的危机,商王的刺客就在路上了。
“君上,现在说这些也没有用啊!我们得想办法对付眼前这些蛮子啊!”道理是这个道理,可是现在他们得靠着几乎没有什么防御力的小木寨抵御数倍的蛮族大军啊,而且这些家伙的装备还比其他蛮子好得多。
“尽人事,安天命吧,若是天命如此.......那也无法可想。”
两个月后,沫都,“哈?”子受歪了歪脑袋,“姬氏被蛮子灭了?不会是你秦国干的好事吧?”
他狐疑的看着面前的信使,这个消息是秦国发出来的,恶来在初步安顿好之后,就听说姬氏被蛮子围住了,还是他们自己豢养的蛮族部落,在思考了几天后,他还是决定发兵救援——不然的话,他一完蛋,就是秦国得面对蛮族冲击了。
然而,紧赶慢赶到战场的时候,姬氏的城寨已经被攻破了,不过,恶来的信上也没说姬氏全灭,只是说了现场十分混乱,到处都在起火,等火灭之后,发现了十几具带着华美配饰的尸体,至于说是不是姬旦等人就不清楚了。
这样的说法,真的让某个心思阴暗的大只佬怀疑,是不是恶来放火烧的,毕竟火烧过的尸体,确实看不出来是怎么死的,至少以这个时代的尸检水品是看不出来的——再说也没尸检这回事啊。
“那现在.......只能这么办了,来人去把子岚叫过来,再去信赵国,把明给我叫回来。”子受叹了口气,现在是没办法了,周这个烂摊子确实得有人去收拾一下,明这种打工人就最好了。
于是,在子受四十五岁的那一年,商出了一个大事情,差点引发了贵族的集体叛乱——商王女岚,暂领赵国主政,虽然没有被正式封国,但是,大家都知道那是一个时间问题。
相比之下,明暂领周国主政,同时将周国名义上封给姬棠的事情,就没有太大的波澜,而子受在此时,也推出了最后一个政治上的改革,也是这个时代的封建制度的最后一个革新了——他推出了虚封制度。
简单说,姬棠虚封于周国,名义上是周国国君,实际上,她并不对周进行主政,周的现在的事情由明来处理。
同时,子岚负责治理赵国,而明的赵国也成为了虚封,不过,子岚这个有点不一样,她是女孩不可能长期主政,在大家搞清楚了子受的目的和做法之后,贵族的反对浪潮才稍微的平息下来。
毕竟子岚只是代国主,而不是实封赵国,说白了,就是明出去干活了,总的有个人守家,之后大家也觉得有概率是子岚也会虚封一个国家,比如说未来的唐国这样的地方,吕尚这种敌人的大将变成单纯干活的工具人。
这样,唐国可以巩固商的西北防线,而子岚的功劳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处理,也避免吕氏在唐国坐大,变成第二个反贼。
子受将名与实分开的行为,给了不少贵族,特别是对于小儿子有想法的贵族的一个巨大的启示,他们也学会了类似的手段,让嫡长子名义上继承封国或者虚封出去,而喜欢的孩子实际掌握权力,这样的话,既满足了嫡长继承制,又不至于让兄弟们互相争斗得太厉害。
毕竟大不了名义上是封君,每年从封地拨一笔钱给他养猪就是,每年花点钱的事情,总比亲兄弟停尸不顾,束甲相攻要友好得多不是吗?
而且,虚封对于那些真正继承的嫡长子贵族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处理安排自己的兄弟的手段,将自己的领地划分为若干块,然后统一虚封给各位亲兄弟,将领地的收入分出一块给他们,而实际上的领地管理权和人事权力还是在自己手里。
这样大家都有了兄友弟恭的好名声,对于那些夺嫡失败的兄弟来说,也有一条退路,或者说,对于多少有一些兄弟情义的贵族来说,就不必在权力和手足之间强行选一个出来。
并且,虚封的话,理论上如果收入够高,你可以一块领地分给几个人——比如说明朝就可能存在两个一模一样的“曹国公”——不过,那个是彻底的虚封,现在的子受的“虚封”严格来说叫“食邑”也就是当地的单独收一份税给你,但是,你没有管理权。
而明朝那个是连食邑都没有的,除非特别注明是“封XXX爵位,食邑XXX户”才带这个特权,否则的话.......那就真的只有个名头,还有就是每年可以从国库拿点年金的好处了。
*不地二百1十四樟 收尾-封赏连-
已经算是一个成年人的子岚控制住脸上的表情,严肃而端庄的踏上长长的台阶,身上装饰着黄金的盔甲沉重无比,现在她不是商王的女儿,而是大商的将领,她将以此次战争最大功臣的身份踏上宗庙顶端,接受正式的封赏和拜将。宗庙的台阶很长,顺着朝歌山蜿蜒向上,在子岚身后则是其他的降将和商军将领们,他们按照职
务功劳的高低,被安排在子岚身后不同的距离上。或许是受到这个环境气氛的压制,也可能是周围那些桀骜不驯的商军士卒和将领都没有发出任何杂音的关系,那些原本的周人将军们也收起了对于子岚的女子之身的轻视或者说不安。
“真乃虎女也”旁观的吕尚看着不自觉的在子岚背后组成近乎于楔形军阵的众将军,叹息道,“不怒而自威,可惜了......”可惜是一个女子,否则下一任商王的位置就毫无争议了。
军功、威严、人望、天赋乃至人格魅力一样不缺,甚至继承了商王家族一贯的好姿容,唯一的缺点就是她是个女子——往前几百年说不定会成为女天子,但是现在......父系氏族已经是主流了,他们不会容许母系氏族的余辉再燃。
在什么时候都可能成为女商王,唯独在这个时代不能,往前是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平分秋色的时代,多你一个女族长不多是少你一个不少,往后父系权力随着农耕社会的不断完善巩固而彻底确立,就算出一个女王也翻不了天。
而偏偏是在这个时代,没人愿意放弃手里的权力,这是时代的潮流,子岚无论如何也难以逆反这种潮流和趋势。长长的山阶总有走到头的时候,子岚在快要到山顶的位置缓步停下,子受就站在那里,和他第一祭祀大乙时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