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凡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傲轩小说网www.axxsw.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王夫之自幼聪颖好学且十分勤勉,涉猎广泛。14岁时考中秀才,进入衡阳州学读书。湖广提学佥事王志坚欣赏王夫之才能,荐其入衡阳县学。此后,王夫之连续三次赴武昌应乡试,均受挫落第。崇祯十一年(1638年),20岁的他游学长沙岳麓书院,参加了“行社”,次年在衡州组织“匡社”。
崇祯十五年(1642年),24岁的王夫之与长兄王介之、好友管嗣裘等考中举人。中举后,王夫之曾有过一段短暂的政治生涯。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确实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展现出他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能。
顺治初年,他投靠永历帝朱由榔,参加反清斗争,并就任正八品的行人司行人。但后来在永历政权中,他因营救好友金堡,接连三次上疏控诉东阁大学士王化澄,王化澄大怒之下想置他于死地,王夫之因此愤激咳血,若非有人施以援手,他几乎命断异乡。
经历这一遭遇,加上临时寄居的桂林又被清军攻占,王夫之带着家属返回衡阳,心灰意冷的王夫之也不再介入政事,从此40年没有离开过湖南。
王夫之的哲学,是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将古代哲学发展推向高峰。其哲学思想在“气”“理”、历史进化论以及知行关系等方面都有重要进展。
他强调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认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他的学说思想是近代启蒙思潮的重要资源之一,是中国古典哲学唯物主义的最高峰。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与王阳明的思想相比,更具广泛性和综合性。
王夫之在本体论上提出“气者,理之依也”,确立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基础,打破了传统儒家以“理”或“心”为世界本原的观念。
这一观点让人们以客观的视角认识世界,摆脱主观臆断和迷信,在实际生活中能做出更科学的决策。而王阳明主张“心即理”,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人的内心,侧重于通过内心的反省和觉悟来认识世界。
在知行观方面,王夫之主张“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强调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性,探索、尝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对推动社会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更多地侧重于道德层面的自我修养。
王夫之深刻认识到历史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总结,能为当下的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提供宝贵经验教训。王阳明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个人的道德修养和